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抗議與天安門運動有哪些共同之處?

Gabriel Dominguez2014年10月7日

香港民主抗議被認為是自1989年天安門運動以來北京面臨的最大挑戰。學者古德斯通向德國之聲分析兩者的異同。

https://p.dw.com/p/1DRbe
China Hongkong Massendemonstration im Finanzviertel Handys
圖片來源: Reuters/C. Barria

(德國之聲中文網)位於華盛頓的伍德羅‧威爾遜學者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 for Scholars)革命與社會抗議問題專家古德斯通(Jack A. Goldstone)向德國之聲表示,香港民主抗議與25年前的天安門民主運動有相似之處,比如均為非暴力抗議,均要求民主,但同時,兩者也有關鍵的差異,包括組織、策略、媒體報導等。

德國之聲:香港正在進行的抗議與北京1989年的大規模示威有哪些共同之處?

古德斯通:有一些明顯的相似之處:兩者的起點均以學生運動為主;均採取非暴力抗議的策略,佔領公共場所,來顯示其決心,表達其訴求;均呼籲領導人下台,均呼籲更多民主。例如,10月6日,香港學生效仿天安門運動的先行者,樹立起一座雕塑作為運動的象徵。雕塑是一位手持雨傘的抗議者。再一個重要方面是,兩者均堅持非暴力策略和公民抗命。

兩者在訴求上有何不同?

1989年,天安門廣場學生要求更多民主,但其具體含義是模糊的:減少腐敗?賦予全國人大更多權力,而不是權力集中在政治局?媒體和輿論自由?共產黨員選舉黨的領導人?很少有學生想到,用普選、開放提名和競選來取代共產黨領導體制。

然而,這些恰恰是2014年香港抗議者的訴求。他們希望有開放、自由和有競爭的選舉,而不是由北京篩選候選人,並由香港精英人士小圈子提名。

不過,儘管具體訴求有所不同,兩者均要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放棄決定後繼人選的部分權力。因此,兩次運動均對黨的政治掌控構成很大威脅。

Hong Kong - Proteste mit dem Mobiltelefon
香港,2014年9月29日圖片來源: Reuters/C. Barria

兩者在組織和策略上有何不同?

2014年香港抗議者使用社群網站進行組織,成為一場"沒有領導人的運動",儘管事實並非如此。抗議者也使用社群網站迅速傳遞諸如轉移地點的訊息。

1989年運動佔領了天安門,2014年運動則有多個抗議地點,可以讓人員流動、撤退或在人數上超過警方。

媒體環境的不同帶來哪些變化?

由於香港開放的媒體和國際關注,北京無法像在天安門廣場上那樣審查香港的抗議。因此,中國政府希望避免香港出現流血事件,如果派出中國軍隊,任何暴力都不可能不為世界所知。

當局對待抗議的方式有何不同?為什麼?

迄今為止,這次當局更耐心,等待抗議結束,特別是抗議者不再完全阻斷商業和政府交通要道之後。甚至在1989年,中國共產黨起初對天安門的學生也是有耐心的。

我相信,這一次對中國共產黨而言,避免流血重要得多。如果雙方均堅持目前的策略,這場舞還將跳一段時間。

NO FLASH Studentenbewegung 1989 in Peking China
北京,1989年5月16日圖片來源: AP

您認為這次是否會有不同的結果,香港活動人士與政府間達成某種妥協?

我認為,中國政府希望解決抗議問題,同時仍顯示出強勢。也就是說,與抗議領導人談判,以期尋找到保持面子的妥協方案。

我認為有以下幾種可能:中共領導人可能讓香港特首梁振英辭職,但不改變此前宣佈的選舉程序。或者,中共領導人堅持對香港特首提名的控制,但表示投票人可在選票上另提候選人。

2012年,面對在香港學校推行"國民教育"引發的抗議,中共領導人做出讓步。因此,我預期這次也會有某種協商產生的結果,中共領導人做出少許讓步,以顯示對抗議者訴求的回應,但同時,在未來香港特首提名上仍扮演最主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