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高校培養大禹治水

2007年8月20日

2002年特大洪災留給德勒斯登人以慘痛經歷,也帶來啟迪,比如開設碩士專業,培養治水專才。

https://p.dw.com/p/BWDt
留給洪水迴旋的餘地圖片來源: AP

2002年留給德國人尤其德勒斯登人並非美好的回憶。這一年易北河發大水,德勒斯登经歷了罕見的特大洪災。痛定思痛,德勒斯登工大新設洪災研究生專業。

特大洪水造成了巨大損失。專家介紹,這一年災情之重可謂五百年難遇。不過積極地看,洪水也帶來不少啟發,大量科研項目得以啟動,各項研究基金紛紛到位,德勒斯登理工大學也順利開設了洪災專業。

交流是治水關鍵

蓄水壩潰不成軍、村莊遍野狼藉、火車站的殘破蕭條,德勒斯登洪水災害的新聞連帶著圖像傳遍了全世界。來自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居民維伯奧不能理解,「洪水肆虐德國讓我疑惑不解,以歐洲經濟強國所掌握的高科技力量,怎麼能讓這一切發生?災難防患上是否存在管理不力?」

這位年輕的水文學家韋伯奧去年來到德勒斯登工大,開始了以洪災研究為重點的碩士專業學習。與此同時,他還輔修了為政府部門有關專家和大學生開設的相關培訓課程。他的德國同學安德烈.華爾澤的方向是堤防洪水,未來的職業計劃是參加發展援助工作。「過去我一直以為,防洪抗洪,不就是搭堤建壩嗎?而事實上,這之中還包含著深奧的學問。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是,拓展人與人之間的訊息交流,否則是完全行不通的。」華爾澤說。

將損失減至最低

「洪災專業意味著方方面面都必須妥善應對,」項目領導人克里斯蒂安.伯恩霍夫說,「物理層麵包括雨水怎樣產生、如何降落並匯為洪流,最後危及民宅和生命安全。社會經濟學層面則涉及到在災害不可避免時,如何將損失減至最低。

洪水災害並非德國僅有,全世界不少國家都領教過它的威力。因此課程全部用英語授課,這樣外國學生也能通過網路瞭解到治理洪水的最新資訊。

「多國部隊」共同治水

除了科研教學,英語在緊急狀況下也十分必要。原因是, 洪水不是一個國家獨擋一面能解決的,它多半由多國河流匯集而成。比如2005年匈牙利泰斯河泛濫,流經羅馬尼亞和烏克蘭時引發了更為嚴重的災害。

不同國家治理水災的同行間互通情報,交流像朋友一樣頻繁。德勒斯登环境部門工作的洪災碩士賽福特說,「工作人員改善了對蓄水壩的管理,監測本國每一個立方米的指標變化,鄰國也是如此。」

疏還是堵?

賽福特強調,關鍵是洪水到來前共同尋找解決辦法,洪水經過後總結教訓。他本人曾親歷洪災,反復思考的結果是,特殊狀況下沒有想當然的模式,應該和學者、工程師多加討論。「不是一味求快,而是首先思考該怎麼處理。」賽福特說。

更明智的也許是,不一味從技術上堵水治水,而是考慮與水共存。這是非常現實的,比如「把暖氣和電器安置在二樓,在靠近堤壩處留下水流迴旋的空地,而不是佔據它?」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