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一个没有破裂的泡沫

2014年3月26日

中国的一线大城市,房价升到了天文高度。与此同时,无人居住的新建鬼城也不乏其数。即便如此,德国之声专栏作家泽林认为,中国的房产市场不致崩溃。

https://p.dw.com/p/1BWPe
Peking - Felsenfestung auf einem Hochhaus
北京海淀区一座高楼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ZUMAPRESS.com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毛泽东时代,人们为"住"不需花钱。但邓小平开始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住房也私有化了。国家出售直到那时原本不需付租金的住房,谁当时有些钱,投资了每平方米约300元的公寓,用今天的眼光看可就发了:今天北京住房每平方米平均价位在36000元左右,约合4000欧元。30年内,增值100倍。

现在北京房价的水平,最多让多年前买下房产的人还能高兴几分。普通收入阶层想在北京市内买套公寓,难度堪比上青天。一套房差不多是50年的工资!因此,很多年轻人住在父母家里,无法搬出去独立生活。从外地到北京碰运气的,尤其那些刚开始工作的,只能合租一套条件简陋的房子,有时甚至几个人合租一间房。有时客厅也要放进床铺,床铺之间用布帘隔开。而那些在报酬差的服务场馆工作的人,比如在酒吧、餐厅或健身房,住的就更惨:他们往往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屋里,睡上下铺。

一方住房奇缺,一方全盘空城

即便是乡县小城市也有很多问题。开发商在这些地方一座接一座地修筑高楼,但谁来住,却没有考虑周全。因盖起的都是豪华公寓,小地方普通收入阶层根本无法问津。于是买房的多是些投机商,专等升值。有时卖主为盈利,等到房价上升之后再出售。这样一来,全中国空楼林立的小区到处可见,也就不足为怪了。

Frank Sieren Kolumnist Handelsblatt Bestseller Autor China
本文作者泽林图像来源: Frank Sieren

政府面临两类全然不同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房价因投机商之故暴涨不止,工薪阶层被挤到城郊以外的地方。

每平米售价等于10个月的工资总和,这样的房价,谁能买得起?男青年的处境特别窘:女人青睐有房的男人。

借债振兴经济

第二个问题是,建筑行业抱着回报丰厚的期待,大宗贷款。但因不动产公司越来越难出手豪华住宅,期待的回报也就落空。这样,呆帐成了银行甩不掉的包袱。过去年间,建筑业相对不错地应对了这一状况。国有银行愿意提供资金,即便建筑找不到买主,建筑业仍拉动了经济增长。该行业因此而不断壮大,无数就业岗位也因源源不断的订单而得到保障,因为与建筑配套的领域,比如租赁起重机、水泥供货商等紧紧挂靠在一起,俱荣俱损。建筑业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动力。现在西方观察家担心,借贷的资金能否偿还。不能的话,会引发企业倒闭浪潮。然而,倒闭潮真会来临吗?

更让中国政府担心的,是老百姓因房产市场的泡沫而躁动不安。于是政府采取了各种旨在缓解市场的手段。

向行业发出警告

国有银行开始谨慎对待向建筑行业的贷款。以北京为例,一对夫妇以及个人拥有的房产不得超过两套;购买新房时自备资金不得少于50%。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阻止负债购买房产的现象。其他城市也有类似政策出台。两周前闭幕的人大会议上,中国总理李克强许诺向城市居民提供支付得起的廉价房。

不久前浙江兴润置业投资有限公司破产之事,应看成是政治性措施,而不是西方媒体所预言的破产浪潮的开始。以往紧急时刻由国家出面偿还债务,这回却首次由市场全权负责企业的命运。这等于是向其他公司发出的预警令:如果不小心谨慎,同样的运命也会向你们走来。不过,所有市场运作的参与者都心知肚明,国家之所以在兴润一案上这样做,是因为不会发生海啸级狂抛房产的现象,由此可以排除今年内房产泡沫破裂的可能。

作者简介:弗朗克·泽林(Frank Sieren)是德国之声特约记者,已经在北京生活了20年。

编译:李鱼

责编:张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