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耗费10年的官司:3人无罪,1人缓刑
2018年10月1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旷日持久的科隆历史档案馆塌陷案终于迎来了判决的日子:4名被告中,3名被判无罪。只有当年科隆交通公司委派的工程监督人,因"疏忽杀人"罪被判有其徒刑8个月,缓期执行。近10年前,科隆市修建地铁而导致历史档案馆以及其它建筑物塌陷,2人死亡。
法官格雷夫(Michael Greve)宣读了判决书。他说,无法证明3名无罪的被告"违犯了职责",不过,事故的唯一原因,是在地铁施工的一处连接墙发生错误。他表示,"我们肯定,没有人愿意看到发生事故的后果" ,法庭也知道,这一判决可能引发公众的不解,"但这不是我们做出判决的尺度"。
2009年3月3日中午13点58分,全德国规模最大的地方档案馆--科隆历史档案馆,像纸牌屋似的轰然倒塌,陷入当时正在修建的地铁站的工地。2人死亡,36人失掉住处,180人在事故发生后需要心理治疗,一些人甚至在多年后仍在治疗中。
档案馆90%的收藏被这场灾难埋入地下,其中包括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文物,如市志、地图、文献手迹、图片、电影胶片等。它们何止是城市的记忆!
明年3月,科隆历史档案馆塌陷案的追诉期就将结束。这一案子承受了时间压力。该案的主要卷宗有1.1万页,仅检察院的诉状就有196页。
2014年,检察院开始重点调查具体的对象,即便如此,初期涉案者达90人。后来公诉人的圈子缩小到7人,今年1月开庭时,只有5人受到公诉,其间,一名被告死亡,另一名罹患重病。
损失累计高达12亿欧元
漫长的官司,让许多本来想找法律评理的人,变得灰心丧气。科隆大学刑法学教授罗斯塔尔斯基(Frauke Rostalski)说,她能理解人们的情绪,但是,刑法不是"为舆论中的主观公正期待服务的"。她说,"刑法的功能是,解释社会惩罚某人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
她继续阐述道,如果有人说,"我们并不想要这么长年的官司,我们的要求很低"时,实际上是在削弱法治国家的本质。不过她承认,即便是持续了长年的官司,也未必能澄清事实。
判决既已做出,但并非意味着人们翻过了"科隆历史档案馆塌陷案"这一章。今年8月,针对当年建筑工地高管的另一场刑事诉讼也开始了。而谁为这场估计为12亿欧元的损失承担责任?这个问题正处在一个民事诉讼案的程序里。民事诉讼时间压力比刑事诉讼小,民事诉讼里的赔偿要求最高有30年的追诉期。
科隆历史档案馆的新楼还在建设当中,而拯救出来的文物的修复工作则至少要持续30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