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女穆斯林莎尔娃:“父母任我自在翱翔”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2004年5月28日

不管德国人乐意不乐意,大量穆斯林还是扎根德国。即使迁入史长达40余年,融合终难免磕磕碰碰。“德国人的看法不对。”22岁的摩洛哥少女莎尔娃希望改变现状。

https://p.dw.com/p/57BV
蒙纱的穆斯林女子在德国街头随处可见图像来源: AP

40多年来,出于种种原因,近350万穆斯林信徒从五湖四海前往德国。对某些人来说,这儿是打工挣钱的天堂;也有人为逃离祖国的政治迫害,把德国当作避风良港。这些异乡人,来自异域的文化圈,其传统和宗教背景与德国人大相径庭。他们就地扎根的愿望挑战着好些德国人的忍耐力极限。身为少数派的穆斯林,其声势如今壮大到足以向世人强调:请接纳他们的传统。这在德国激起强烈的恐惧和怀疑心理。像其他文化和意识领域的角逐一样,妇女常常处在争论的焦点 。穆斯林们究竟会尊重德国女性吗?允许在德国国家机关工作的穆斯林妇女戴头纱吗?妇女戴头纱,不光是出于害怕男信徒的威压吧?

对此,穆斯林少女莎尔娃.坦高娅愉快地接受了采访。

“德国人对穆斯林的看法不对。”

她希望能够多少改变这一现状。22岁的莎尔娃出生在勒沃库森,父母是摩洛哥人,算是在德穆斯林移民的第二代。通过网络,她已学习了三个学期的伊斯兰学。其家庭生活模式可谓直接源于德国老百姓的传统价值观念:父亲勤力工作,母亲在家照看四个孩子。父母共同承担教导孩子的责任:要有时间观念、对人讲礼貌、敬畏真主、尊重父母的权威――包括信仰问题。

”父母让我们自由自在地成长。他们说,‘只要不太过放肆,你可以想你所想,说你所想。我们尽自己的力量去理解和正确地引导你们。作为父母,我们有更丰富的人生经验,我们乐意倾听。若你们错了,我们会说:听着,我的孩子,那是错的。无论如何我们会帮助你,到你对了的时候。’”

女儿的兴趣被激发,进展很快,父母对此引以为豪。才六岁,莎尔娃就在斋月拉马丹的时候,首次表达了她的斋戒意愿,这让父母觉得难以置信。根据摩洛哥的传统,每个孩子生命里的第一次斋戒,都应进行庆祝,莎尔娃喜欢这个节日。她六岁的心灵已经接受这一切,并开始参加少则一天的斋月庆祝。小学时,她和土耳其同学一起持斋。有德国同学好奇,也跟着尝试过。直到升入中学,她才头一次遇到误解。激起她愤怒、对她的宗教信仰表示不理解的,不是同学,而是老师们。

“有时也有人说:伊斯兰妇女反正说话不顶事等等。。。真想试着告诉他们我的观点:听着,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至少随我去我家看看,你们会发现,情况完全不同!白纸黑字上规定了妇女的发言权,妇女的遭遇绝非如此!亲爱的朋友们,请试着尊重文化和宗教的差异!”

父母把她送到基督教课堂,让她学习了解不同的宗教。对莎尔娃而言,这也是向同学们解释伊斯兰教的好机会,来年她要做不少的解释工作。父母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女儿在13岁的年纪就要严格地按宗教规范穿着打扮。当她开始注意德国爵士灵歌手克什非尔.那伊多及其基督教歌词的时候,父母也是疑云重重。

“我得说(笑〕,爸爸妈妈有时甚至会跟着听听,他们惊讶地看着歌词里的格言:会有这个吗?在他们眼里,这不过是单纯的歌词。人们明白,他的歌词不像rap音乐那样尽写些毒品、偷盗、或者香车美女。不,他所讨论和描写的是信仰,从中可见,不同宗教又是多么的如出一辙。”

男孩子们的骚扰让她难堪,特别是当她注意到,那是些摩洛哥人的时候。可是她没法儿拦着这些人,她也没胆量去斥责一帮小流氓。他们的不尊重令人气恼。父母传承给她的宗教教义,要求所有的穆斯林应该为了自己的人生而拼搏。

“很遗憾,在第二、三代移民里,说到男性,一直以来多是不走正路。他们认为自己反正是大男人,无论在这里还是回国都能够想怎样就怎样,他们不屑于主动把握机会,不愿为了自己的人生去努力拼搏,其实在家乡他们本可以做到。”

莎尔娃把握住了机会,高中毕业后继续学业。她或许想做一名女记者。无论如何,成为公众工作者、为促进世界宗教间的更多理解而贡献力量,是她的愿望。她从德国文化里学到了对自己大有裨益的东西:对”上帝与世界”〔她认为德国这个提法不错〕这一主题加以透彻讨论的快乐--这是典型德国式的。

“无论如何,为了理解他人,讨论不可或缺!“ 莎尔娃最后强调。

(Katharina Boehm/文卿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