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中欧投资协定还会柳暗花明吗?

2021年5月6日

DW客座评论员邓聿文分析认为,中欧投资协定对双方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北京可能更看重它的地缘政治意义,欧盟原来看重的是它的经济意义。在欧盟传出搁置议题的消息之后,该协议还是否有希望重现曙光,就看欧盟特别是德法等国如何在经济利益和人权问题上取舍了。

https://p.dw.com/p/3t2B4
Belgien l Online-Gipfel zum Investitionsabkommen zwischen EU und China
图像来源: Dursun Aydemir/AA/picture-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欧盟委员会被曝拒绝就与中国的投资协定开展进一步工作,尽管欧盟发言人随后否认暂停,表示投资协定涉及法律和文本翻译的技术部分仍在进行中,现在还不是开始批准程序的时候,但也认为"协定的审查无法与中欧关系动态切割,批准前景将取决于局势如何演变"。

中欧投资协定去年底赶在美国新政府成立前完成谈判,显然中欧双方都明白,美国是中欧最终达成投资协定的一个重大外部变量。而在新疆问题成为美欧和中国角力的焦点,尤其欧中为此出现制裁与反制裁后,在很多人看来,投资协定很可能会被欧盟取消。

中欧投资协定本计划在今年底前签署的。欧盟批准协定要过两道关,27个成员国以及欧洲议会的同意。后者在今年3月原本是要审议该协定的,但因中国制裁欧盟机构和人员,被取消审议。欧洲议会有议员甚至放话称,如果中国不撤销它对欧盟的制裁,就别想让协定在欧洲议会通过。欧盟负责投资协定的有关人士也把中国放弃制裁作为欧盟下一步推进协定的前提条件。

欧洲舆论本就有对同中国达成投资协定不满的声音,中国对欧盟的反制裁,只会让这种不满扩散,而相对欧盟的其他机构,欧洲议会的抗中色彩要浓一点,一些议员认为,协定没有为欧洲公司提供足够的利益和法律确定性,而中国也未做出任何重大让步。另外,欧盟的重大决定需要成员国的一致同意。中欧投资协定客观而言,对德法意等欧盟大国有利,但其他小国未必能从协定中得到多大好处。如果没有美国的因素,它们在德法等的劝导和施压下,也许会批准,然而,波罗的海三国和捷克等同中国有芥蒂的欧盟国家,很可能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批准,可以说,在目前欧中双方的不友善气氛下,今年要欧盟批准投资协定,确实困难很大。

从北京的角度看,假如欧盟坚持要中国先放弃制裁再谈批准的事,北京大概率会拒绝欧盟的要求。中国外交部在欧洲议会搁置审议协定后就曾表态称,协定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恩赐,而是互利互惠的。可想而知,北京会视欧盟的要求为"要挟",在这个问题上,北京从来是算政治账而不是经济账的。何况,在北京看来,中欧投资协定中国做出的让步更多,欧盟若不批准,受损失的不只有中国,欧盟可能比中国还大。

Belgien l Videokonferenz zu Investitionsabkommen zwischen EU und China
去年底赶在拜登上任前完成谈判,显然中欧双方都明白,美国是最终达成投资协定的一个重大外部变量图像来源: Johanna Geron/AP/picture-alliance

这就需要我们理性去评估投资协定对中欧双方带来的利益。可以肯定,它对双方都有好处,否则就用不着花7年才谈成。对中国的好处是,除了能够获得一个统一的欧洲市场,还有政治上的考量,即中欧投资协定有分化美欧之意,故在中欧完成谈判后,无论此时还在台上的特朗普政府,还是侯任拜登政府,都对欧盟表达了不满。换言之,它虽是中欧之间的协定,但也涉及美方,美国是那个不在场的主角。北京意识到拜登上台后,会有意加强和欧盟的协调,所以抢先在经济上和欧盟绑定,北京是想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而这次欧、英、加在同一时间发起对中国的制裁,也普遍认为是美国在背后协调,华盛顿有借新疆问题挑起欧中互斗的意图。而欧中互斗,难免就会冲击投资协定。

假如这是美国的意图,欧盟当然也清楚,那它为什么还要"上套"制裁中国?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人权议题是欧盟坚守的价值观,在这点上它和美国是站在一起的,因此对新疆的强迫劳动不能不有所行动,否则无法对欧洲的民众交代;二是可能没料到会激起北京如此大的不满,本来欧盟的制裁只是象征性的。可北京的反制裁,可能也"有苦难言",因为杨洁篪在阿拉斯加对着全世界说不吃美国这一套,若不对欧盟反制,就自打嘴巴,没人相信中国的话。

不过,美欧人权立场的一致并不代表它们在所有的涉华议题上都一条心。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有拜登参加的欧盟峰会视频会议之后说得清楚,欧洲对华政策将继续贯彻"欧洲主权",欧美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并非完全一致。法国总统马克龙之前也几次表示,法国不会附和美国建立对华包围圈。欧盟的这个"不一致"应该主要表现在同中国的经济关系上。欧盟的书面声明就透露出不想放弃中国市场的意思。对德国来说尤其如此。德国总理默克尔始终力挺投资协定,在传出欧盟暂停协定后,称协议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承诺",在处理对华关系时,不但要考虑人权和法治,也要考虑良好的经济合作和开放市场。

默克尔对协定的态度可能更多是从德国的立场出发,但她显然比那些一味反对协定的议员或者舆论对欧中关系看得更远。就投资协定而言,正如默克尔所言,欧中协商确定的规则中包括平等的市场准入资格,保障劳动条件以及特定地区产品的标识等都是积极方面。换言之,欧洲对中国的让步,是它作为一个自由经济本来要对其他经济开放的,而中国的让步则是它走向自由经济必须开放的,却也是它过去死守的,所以从让步的性质看,中国更大。民间就认为中国让步太多,如果欧盟取消,那就让它取消吧。

欧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有没有协定,该做的生意都要做,但一个共同的市场更有利同中国打交道,单个欧洲国家不可能取得联合起来和中国打交道的经济利益。欧盟其实也应该明白,要解决新疆的人权问题,以取消协定作威胁是做不到的,北京不会在这种压力下让步,届时有可能经济利益也得不到。相反,如果签署协定,可利用协定的相关条款压力,反有可能让中国改善劳动和人权条件。这大概就是默克尔未表达出的意思。

北京显然不愿看到因新疆问题而导致投资协定被取消,但如果欧盟执意取消,北京会很惋惜,但如上所述,不会在新疆问题上妥协。这与中国在经贸投资上有无底气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北京把新疆问题看作主权。北京向来在主权问题上是不退让的,尤其习近平现在自恃有实力。原因还在于,北京去年之所以大让步和欧盟完成协定谈判,既有双方发展经贸本身的需求,也是出于地缘政治的目的,避免欧洲完全倒向美国,但假如欧盟取消投资协定,表明北京的这一策略失效,那么出于该目的而完成的协定谈判对北京也就没有多大价值。

故而中欧投资协定对双方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北京可能更看重它的地缘政治意义,欧盟原来看重的是它的经济意义,可以获得中国更多的市场。现在就看欧盟特别是德法等国如何在经济利益和人权问题上取舍了。我觉得只要事情不恶化,德法等大概率会兼顾人权和实利,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强化对中国的人权立场,一方面也不放弃中国的市场。而北京也会小心翼翼地维持和欧盟尤其是德法的关系,不大可能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来对付欧盟。但今年来看,最后柳暗花明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 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1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Deng Yuwen
邓聿文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