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访谈(下):借‘英雄’之风,进军好莱坞
2002年12月19日‘活着’的死去
张艺谋一再小心翼翼,并为此付出牺牲部分观众的代价。他的影片几乎都顺利过“关”-只有那部‘活着’最终没逃过被枪毙的厄运。
1994年,张艺谋执导拍摄了‘活着’。这部影片根据青年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一个普通家庭40年的辛酸历程。故事不可避免涉及到文革话题。尽管影片已经将故事情节修改,削减掉一些敏感枝节,并淡化时代背景下的矛盾冲突,但很不幸,该片仍然被列入禁片黑名单。
张艺谋说:“我其实很愿意拍文革电影,拍那些我少年时代经历的故事。我不感兴趣政治背景,只是想展示人们在那个年代的生活。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激流里,人性的反应远比在和平时期要来得鲜明、强烈,无论是爱还是恨。但是很遗憾,这还不可能实现。”
十年文化大革命、1950年反右运动以及其它建国后的政治题材,明摆着是禁区。但这些也往往是第五代导演的激情所在。只有在80年代的时候,才突然有那么一段短暂的“蜜月”期-谢晋的‘芙蓉镇’也因此得以顺利公映。
地下电影:在困难面前出走
尽管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中国电影界的“大腕”,张艺谋仍然愧言:“作为个体,我们对此(电影审查)无能为力。因为,这是中国的现实。我们只能在条条框框之内,努力去创造比较特殊的影片。摆在中国面前的路还很长。”
现在,走在电影之路上还有一些非正规军:地下电影在中国已经奋斗了十多年,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活跃在地下,制造银色的梦。
但是张艺谋也愿意牵涉到地下电影的暗流,因为“这些影片通常不被允许在电影院里公映。”张艺谋认为,大部分地下片子是为外国人制作的,它们大多在国外的电影节上放映,也得到国外的资助。
但他以为,那些年轻导演采取的并不是正确的解决方式。他说:“他们失去了中国的观众,而电影生存的机会要依赖中国观众。他们没有去尝试,去适应特定的环境,他们只是避开困难,简单地出走了之。但是,作为中国导演必须学会,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去创作电影。”
电影拍给老外看?
当然,除了政策以外,资金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导演必须自筹资金,国家不再拨一分钱。中国每年出产100部左右的影片,但张艺谋说,“就我所知,这100部电影大多是赔本的,其中也有不少片子拍得相当不错,但仍然赔钱。很多电影导演都改拍电视去了,因为拍电视更有效益。”
因此,张艺谋的影片大多也向海外寻求市场,单靠中国市场根本养不活。比如‘英雄’一片,制作费大约3000万美元,贵得可以和好莱坞叫板。张艺谋表示,好在到现在为止,他的“老板们”(投资方)还没有给他压力,让他按照外国人的口味拍电影。
但是一直有评论说,张艺谋的片子都是拍给“老外”看的-对此张艺谋坚决反驳:“这种说法荒唐透顶!我不了解国外,我也不会说外语。在我的片子里,我完全凭直觉去想像中国人的感觉,只有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兴趣。但是我的电影全世界都可以看懂,因为它们讲的都是人本身的故事。”
那么是否有朝一日,中国电影也能像好莱坞电影一样广为流行?张艺谋回答说:“和美国人比比看的抱负,我好多年前就有了。我希望,‘英雄’这部片子能实现这个理想。如果它成功了,那么我就会继续拍第二部、第三部这样的功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