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界体操冠军讲述退役生活
2012年8月1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孙旭光的母亲在一家餐厅工作。餐厅的一面墙上贴着一张1986年济南体育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当年,她毫不犹豫地在儿子的这份录取通知书上签了字。孙旭光是她唯一的孩子,她知道进了体校,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机会,如果他能进山东省体操队,至少在未来20年,儿子可以衣食无忧。
她当时并没有想到,她的儿子会成为家乡青岛争得第一块全国体操金牌,在孙旭光二十余年的职业运动生涯中,孙旭光至少夺得了十枚金牌。
但她也没有想到,她的儿子在30多岁时退役会成为失业青年。因为多年强化训练,孙旭光退役时背部、脚踝多处留下伤病。
繁华如梦一场空
"当我6岁的时候,妈妈把我带到教练那里,让他看看,他看到我高兴。他说我是这块料,可以成为优秀的体操运动员。我想我就是为体操而生的。"
在六岁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对孙旭光投去羡慕的目光,小小年纪,就能领到体育局56元的工资。但他在30出头时,当年的风光早已不再。
当他在26岁退役的时候,孙旭光非常希望可以成为体操队的教练,但他被告知没有教练职位,不过他可以在团队担任兼职教练,工资每月1150元。全职教练的月工资约4000元。孙旭光回绝了兼职教练的职位。
孙旭光的一些老队友成功转型,成为全职教练。不过孙旭光表示,这些人都有着自己的优势,他们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
离开了省体操队,回到了离开了二十年的家乡,他很快就意识到,即使有着辉煌的过去,除了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的工作,他再找不到别的体面工作。此外,他发现,自己在一个单纯的训练环境太久,已经很难融入到现实世界。
孙旭光决定回到他的故乡,那里的人们都知道他是金牌得主。他曾在餐馆里打工,帮助邻居安装摄像监视器。最近,他开了一家卖电信产品、维修电脑的小店,但他承认,自己做生意并不在行,还得靠母亲微薄的退休金资助。
没有文凭 处处碰壁
和许多持有大学文凭或者正在大学攻读学位的美国竞争对手相比,大多数中国奥运选手文化程度只有中学水平。虽然教育水平可能并不是能够夺得金牌的必要条件,但是,在运动员退役找工作时,文化水平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孙旭光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进入了正规体校,不过他当时并没有因为做运动员而放弃学业感到担忧。他认为体操将是自己的一个终身事业。现在他退役之后才知道,追求梦想的代价有多么惨重。
孙旭光并不是个例,体操健将张尚武是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吊环冠军,他12岁时加入了国家体操队,放弃了中学学业。张尚武退役之后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以街头卖艺为生。
通常来讲,运动员们在20多岁就退役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从小就放弃正规教育对很多中国运动员意味着,他们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
中国记录在册的职业运动员有约50000位,每年大约有3000名运动员退役,他们中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人会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据《武汉晚报》援引一份调研显示,据估计,中国退役运动员的失业率约为40%。
天堂和地狱的分界线:奥运冠军
此外,多年的强化训练和国家制度,往往会使运动员产生对国家的依赖心理。职业运动员与国家公务员享有同样的特权,当地政府会给他们提供一流的设施以及高质量的饮食。
孙旭光13岁的时候,被晋升为"国家干部",有关部门向他承诺,不但给孙旭光涨工资,他还能够得到更好的退休福利。可是这个承诺从没有得到兑现,干部称号毫无用处。
和那些没有拿到成绩的职业运动员黑暗的就业前景有着鲜明对比,拿了奥运冠军的运动员的后路大部分都一帆风顺。据一项调查显示,在115位退役的奥运金牌得主,将近一半担任了政府官员,许多奥运金牌得主以另外的方式留在心爱的比赛台--执教国家队,还有的冠军,比如前体操运动员、悉尼奥运会金牌得主刘璇还走上了娱乐之路,成为了一个歌星。
孙旭光说:"我们艰苦的训练程度并不比奥运冠军的训练强度少,"但他补充说,两者退役后的生活对比就像天堂与地狱。
然而,孙旭光对那些那些有幸攀到峰顶的冠军们并没有嫉妒心理。在今年的奥运会,中国男子体操队夺得了金牌。团队成员之一就是孙旭光从前的体校培训出来的。孙旭光说,他为此深感骄傲。
他说"我不恨体操,我只是恨这个体制!"
资料来源:中国劳工通讯 编译:文木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