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办精英大学:支持者如是说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月15日

新年伊始,社民党领导层提出要办德国的“精英大学”。虽然德国的“哈佛”或者是“牛津”还是水中月镜中花,但是德国人已经为“精英大学”争论得面红耳赤。本网采访了“精英大学”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今天发表的是对德国国际大学的女院长海德.齐格勒的采访,她的见解可以说是正方意见的代表。

https://p.dw.com/p/4Zaj
德国国际大学院长海德.齐格勒赞同大学收费

德国之声(以下简称DW):德国其实已经有“精英大学”了,譬如说您领导的在布鲁赫塔尔市的国际大学。您的大学为什么比别的大学要好?

海德.齐格勒(以下简称HZ):我们大学的最突出的特点反应在教学辅导上的师生比例。在我们的硕士课程,师生比例是一比三,学士学位课程的师生比例是一比五。在我们的每学年三学期里,师生的关系很密切。我们遵从洪堡的教育理念,将教学与科研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教师同时也是优秀的研究者,我们的学生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保证,才能孵化“精英大学”。

DW:著名的私立大学斯图加特管理与技术学院因为财政困难被迫从大学降格为进修学院。您的大学也陷入财政困境,因为今年州政府对你们不再提供财政支持。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HD:我必须先声明,我们大学绝没有陷入财政危机。不收学费,精英大学就无法生存,因为这样的大学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是最大的成本。另外,收取学费还有鼓励进取的作用:学生作为“顾客”有权要求教授更加认真投入,同时学生自己也因为交了钱,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DW:“精英大学”的问题是不是就是一个经费的问题?

HD:不是这样的。我认为,我们这里谈论的“精英”指的是“成就精英”。我们的毕业生希望将来工作成绩得到认可,并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在德国社会,人们谈到“机会平等”时,脑子里想的不是每个人的发展起点,而是想尽办法阻止别人通过努力获得更大的机会。所以,我们的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都流失到了国外。其实,这些流失的人才并不是为了钱,国外的工资水平大都比德国要低,而是因为哪里的社会风气更适合于这些人发展。

DW:如果要把柏林的洪堡大学打造成一个“精英大学”,您认为这需要多长时间?

HD: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因素会起作用:一是要允许大学收学费,二是要允许大学自己挑选学生,三是按照教学与科研水平高低来支付教授的薪金,四是邀请到本国或国际上的著名教授任教,必要时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大概还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把洪堡大学打造成一个培养精英人才的大学。

DW:德国在大学教育上的公共支出自1980年以来实际减少了15%。现在,大学生抗议大学条件太差,您认为建立“精英大学”是德国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吗?

HD:“精英”也是相对的。例如,一个地震专家在伊朗就是社会精英,而在德国就谈不上。精英不能自上而下地创造,我们只能创造条件,让那些有能力的人最大程度地发挥特长,为社会做出贡献。精英就是产生于这些人当中。被称得上是精英的人一般都有这样的特点:他们知恩善报,社会对他们投之以李,他们就对社会报之以桃。

DW:“精英大学”是否有悖“机会均等”的社会原则?

HD:如果“机会均等”被正确理解的话,就不存在这一问题。“精英大学”的目的是为那些有天赋和勤奋的人提供机会,与此同时,这些人也必须愿意在毕业后向大学、州或者是联邦补交培养费。而且,总是有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家长有财力并且愿意送孩子到精英大学,因为人和人毕竟是有区别的,譬如说有的人长得就是更漂亮一点,更有天赋一些或者更幸运一些。政府保证起点的公平,这才是公平。就像百米赛跑,大家都被允许在同一时间内起跑,但是到达重点肯定有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