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奥林匹克中的华人面孔
2018年7月26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我的最大爱好就是打篮球,它让我感到异常快乐。"来自台中的李杰翰正在德语奥林匹克比赛的现场向评委进行介绍—当然,是用德语。
由歌德学院组织的德语奥林匹克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各个国家遴选出的14-17岁间的优秀德语学习者,赴德国参加决赛。今年的赛事,在风景如画的弗赖堡市举行。
李杰翰正在继续介绍自己对篮球运动的狂热。这是决赛阶段的第二比赛环节。赛事组委会将来自全球各地的百余名青少年随机结合成一个个四人小组,每个小组共同就1个给定的主题进行不超过15分钟的联合演讲。
李杰翰所在的小组中,其他3人分别来自墨西哥、爱沙尼亚、埃及。他们也介绍了各自的兴趣,并且对别人的兴趣爱好也进行了一番了解。这4人的德语都不是非常流利。歌德学院的评委瓦尔达(Caroline Walda)对德国之声记者解释说,这个小组的德语学习水平还仅仅是A2--初学者;不同程度的德语学习者,评委会分别予以打分、分别评定名次。
学习德语才不到两年的李杰翰,倒是有些不好意思地向记者承认,除了每周末上德语课,平时几乎就不会去翻德语书。"根本就没有努力学过,能来德国参加决赛,应该就是运气好!"这个17岁的大男孩,谦逊地感叹,"也许台湾学德语的人太少了吧!"
在另一间房间里,来自上海的程欣怡进行讲演。和李杰翰一样,这一小组参加的也是A2级别的比赛,分配到的主题也是"兴趣爱好"。和李杰翰小组的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相比,程欣怡小组显然走的是"搞怪路线"。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包括"与动物共同生活"、"收藏各类购物优惠券"、"收藏肚脐处的毛发"等等。讲演以电视访谈的形式进行,"主持人"与"嘉宾"对话,了解各自的"兴趣",并且进行黑色幽默式的点评。两名评委在这15分钟的时间里,尽了最大的努力憋住了狂笑的冲动。而在讲演结束后,4名组员立刻进行澄清:这绝对不是我们的真实兴趣爱好。
程欣怡对德国之声介绍,赛事组委会只是给定一个主题,而具体的演讲形式则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可以自由发挥。除了主题演讲,决赛期间的其他比赛环节还包括一场笔试以及一份小报。为了完成这份小报,各个小组要走上弗赖堡的街头,拍摄照片,并且和路人交谈。已经学习德语有两年的程欣怡表示,虽然早已听说过德国的垃圾分类,但是第一次在弗赖堡的街头看到五颜六色的垃圾桶,还是很新奇,"所以我把它也做进了小报拼图中。"
来自台北的陈柏宏,学习德语也只有大约两年的时间,却说着一口明显比其他A2级别参赛选手更加流利的德语。与他同组的同学,分别来自加拿大、爱尔兰、喀麦隆。主题讲演中,他们在分别强调自己的爱好才是真正的爱好、并顺便贬低他人的爱好时,陈柏宏则在绘声绘色地表演其"随时随地、任何姿势都能睡着"之绝技,且强调他的兴趣爱好就是睡觉,尤其是在聆听无聊的对话之时。
当然,在讲演的最后,这4人最终寻找到了共同爱好:音乐。并且一同歌唱了一首改编过的歌曲。
他对德国之声记者表示,在弗赖堡举行的德语奥林匹克竞赛,更多的像一场夏令营。两个礼拜的时间段内,真正用于比赛以及准备比赛的时间并不多。组委会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包括郊游、听音乐会、篝火晚会等等。"能够通过学习德语,得到这样的一次机会,确实很棒。"
来自武汉的陈雪珂也说:"既然来了弗赖堡,那就应该好好玩。"她是4名华人参赛者中,唯一一名参加高级别的B2赛事的选手。陈雪珂从初中一年级起就在外国语学校中将德语作为第一外语,评委老师盛赞其德语“几乎接近母语水平”。马上就要升入高三的她对德国之声记者说:"我当然很担心啊。学校里的同学,这个暑假已经开始集体补课了。除了德语,我其他科目的成绩都不是特别理想。"
和陈雪珂同组的克罗地亚女孩迪亚(Dea Tešanic)也对中国高中生面临的巨大学业压力表示惊讶,"她好可怜,学校居然为了考试,把体育课都取消了。"她们的小组被分配到的演讲主题恰好就是"体育",因此,陈雪珂对体育课的无比向往,就理所当然地被纳为了讲演之重点。
"如果一年后的高考我不能达到一本院校的分数线,不论是在国内上大学还是凭借高考成绩来德国上大学,都会有大麻烦。"陈雪珂有些忧虑地对德国之声记者说。
来自台湾的陈柏宏和李杰翰,也有在今后来德国上大学的打算。前者对记者表示,他对德国的文化很感兴趣;而后者则非常直白地说,父母让他学德语,一开始就有方便今后留学之考虑,"因为去美国念大学实在太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