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大熔炉:德国变得好酷!
2018年4月16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柏林的标志-勃兰登堡门的立柱仿佛是斑马线,在它的上方,一个手执一面德国小旗的绿色小人(这是源于东德的红绿灯人像,两德统一后逐渐成为在西部也大受欢迎的形象--译者注)大步迈向未来。时政杂志《经济学人》新一期的封面主题是"酷德国"(Cool Germany)。这份英国刊物对德国现状的全局性观察,给德国国内有关"家乡"和国民认同感的的讨论带来了新的视角。
在作者杰里米·克利夫(Jeremy Cliffe)看来,德国正在跨进一个新时代。他相信,德国正在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义,德国变得更加开放、随和、时尚;但同时社会也走向"碎片化"和两极分化。不过在一个英国人的眼里,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变得更接近常态。
德国--族群大熔炉
克利夫认为,原本民族结构单一的德国社会已经变成了不同族群混杂的大熔炉。由此引发的对民族认同感的追问,在美国式的移民神话和典型德国式的对"异化"的恐惧之间摇摆,这种纠结不仅将成为影响德国、也将成为影响整个欧洲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统计数字证明,德国正在成为一个移民国家。据德国联邦统计署公布的资料,2016年在德国出生的婴儿中,几乎三分之一的人的母亲是外国人,全德五分之一的居民具有移民背景,即父母双方至少有一人原籍不是德国。
陌生的新家园
德国《明镜》周刊新一期的封面主题也是家乡和身份认同。题为"新的家园"的长篇报道描绘了一个处于深刻变迁中的德国社会、新旧德国人以及难民之间的隔阂。
这两份主流媒体一致认为,随着数十万难民涌入德国,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不安情绪,难民的融入遇到诸多问题。《明镜》的文章认为,很多德国人陷入了"自我认同感的压力",德国人担心自己的家乡会"被移民占为己有"。
而《经济学人》的分析则更为乐观。"难民危机开阔了德国的视野",文章对德国政府的决策作出了积极评价。此外一种新的社会身份认同正在形成,它不再是以民族血统,而是以国籍来定义一个人归属哪个国家。
从"欧洲病夫"到增长引擎
来自英国的赞许在德国引起的反响并不都是积极的。"《经济学人》从英国脱欧的角度,把德国写得一片光明",《法兰克福汇报》评论道,"在德国,有人在勃兰登堡门前焚烧有大卫星(大卫星是以色列和犹太民族的标志--译者注)的旗帜!酷德国,是这样的吗?"。
酷德国?国际社会对德国的认知在过去一段时间有较大的起伏。1990年代,德国被视为"欧洲病夫",2010年德国崛起为"欧洲的发动机",2013年又被称为一个"没有发挥出其应有潜力"的国家。
在布莱尔担任首相(1997年-2007年)的那些年里,英国也一度被称为"酷不列颠"(Cool Britannia)。然而,在如今英国脱欧的时代,在外国观察者的视角看,酷的感觉似乎已荡然无存。在此背景下,英国人对亲欧盟的德国投来认可的目光,似乎情有可原。不过,对"酷德国"心向往之的不仅是《明镜》和《经济学人》。像斯图加特和奥格斯堡等德国南部城市,已经确确实实成为移民融入的模范,那里的居民一半以上有移民背景。
告别默克尔时代
位于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Augsburg),由于就业机会充裕,移民融入显得毫不费力。"就业是一个实现平等的重要因素",《明镜》援引研究城市移民家庭进升机会的融入问题专家施奈德(Jens Schneider)称,通过就业、工作融入社会,"在当年的外籍工人身上就成功了,在今天依然适用"。
在《经济学人》看来,鉴于过往的成功经验,德国前进路上的交通灯小人,是通行的绿色。"过低估计德国人,将是个错误",文章评论道:"自两德统一以来,德国已经吸纳整合了共产主义东部,渡过了千年之初的金融危机,还接收了超过100万难民。"对英国记者来说有一点是肯定的:德国正在重新定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