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访美:恩怨后的握手?
2014年9月27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在为期5天的访美之旅中,印度总理莫迪日程表上的会议、演讲、晚宴的数量超过50个。其中的高潮毫无疑问是他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谈--这将是两人首次官方会面。印度和美国将对方看作是战略合作伙伴,但是作为世界人口最多和世界最老牌的民主国家,两国关系波澜不断,目前正处于冷战以来最紧张的时刻。
曾经的拒签
有一个大障碍摆在眼前。在数年的时间里,美国指责时任古吉拉特邦行政长官的莫迪在2002年"古吉拉特骚乱"中(大量穆斯林教徒被印度教徒屠杀)负有责任,不肯给莫迪颁发美国签证,也拒绝与作为印度工业化程度最高联邦州行政长官的他来往。
当莫迪在2014年5月的议会选举中胜出后,美国一时间无所适从。而印度政府官员对于莫迪会作何反应也几乎一无所知。然而,在奥巴马的电话祝贺后,莫迪自己为修复关系铺平了道路,他宣称双边关系并非个人关系,而是国家关系。前印度驻德大使朗伽查(TCA Rangachar)表示,"这个回应和(莫迪)访美已经让两国在拒签问题上冰释前嫌"。不过朗伽查也警告,一些事情显然不会被遗忘。
已经冰释前嫌?
确实如此。莫迪目前遭美国法院传唤,就导致大量伤亡的古吉拉特骚乱答问。印度外交部在声明中称该案件"轻浮、恶意",旨在分散人们对莫迪访美的注意力。莫迪否认在骚乱事件中有行为过错,也从未被起诉。
名为"美国司法中心"(American Justice Center)的人权组织向纽约法院递交了诉状,要求就反人类罪对莫迪做出惩罚。该组织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已经找到了3名证人,并愿意出1万美元高价,请人将法院通知转交莫迪、并用视频记录下来。
在美国民事法律中,法院给诉讼被告发出传票,并不意味着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因此尽管听起来尴尬,莫迪应该不会理会这一"插曲"。他已经行程满满--除了周六与纽约市长和病毒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瓦穆斯(Harold Varmus)会面,他还将在周日参加麦迪逊广场花园18000人参加的欢迎活动。
"红毯而非红头文件"
莫迪的记性也不差。他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为印度总理的责任:代表印度民众的集体利益。而印度需要美国的帮助来加快经济改革步伐、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这些年轻人正是将莫迪选上台的主力军。因此莫迪目前的目标是扫清两国关系障碍、创造新的结点。他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在未来10到15年为印度吸引大规模投资。这对于一名印度总理来说,也将是史无前例的。
不过要实现这一点,先要面对很多问题。例如,很多印度核能、航空航天领域公司处于美国的制裁或者限制之下。朗伽查抱怨,尽管印美致力于共同的目标,但是华盛顿没有将印度作为一个真正的国际社会伙伴来对待。尽管美国曾支持印度进入"核武器俱乐部",但是美国公司不愿在印度投资。另一方面,美国对于大量印度IT公司员工的签证数量限制已经影响了印度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莫迪此次赴美前,印度官方开始吸引外商投资的宣传活动,口号是"来印发展"(Make in India)。莫迪政府的座右铭是:红毯而非红头文件(繁琐的官僚手续)。印度计划通过移除官僚障碍、降低赋税,推动制造业的投资。和中国、东南业等国不同,印度的制造业相对较弱,目前只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8%。
"他是自己的主人"
前印度国会议员席迪圭(Shahid Siddiqui)相信,莫迪的美国之行能缓和印美关系。莫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即刻获得支持,振兴印度经济--这是作为一名成功总理的先决条件。不过席迪圭也表示,莫迪并非仅仅着眼于美国。在此行之前,他已经前往日本,并款待了来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此举,他已经获得了大量投资印度的订单。席迪圭说,他认为莫迪能够说服美国。"他很会交涉,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自己的主人。他在议会拥有绝对多数,他不听命于任何人。"
2012年,美国和印度的贸易总额为930亿美元,印度在美国的出口市场中排名第18,在美国的进口市场中排名第10。席迪圭强调,两国致力于扩大双边贸易时,需要在农业领域加强合作。"印度需要一个绿色革命,而美国可以提供农业和旱作技术。"
从莫迪的角度看,他已经赢了--一个曾经在十余年里被美国视为贱民的人,如今走上了美国的外交红毯。不过访问还没有结束,它可能会带给人们更多惊喜,进一步证明莫迪是自己的主人。现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报导他偏爱讲印地语,以及他可能坚持印度教的禁食规定--哪怕是总统晚宴时,莫迪再次开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