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沟壑深深
2014年10月2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人们几乎可以认为,对话时的座位安排就已预兆了结果。港府和学生的代表并不是围坐在圆桌旁,而是:泾渭分明,左边一排,右边一排,中间是大空档,犹然一道深沟。对话后,双方的确也分歧如旧:无望取得一致。关于是否继续对话,学生们将在以后某个时间做出决定。
此前,港府方面曾发出过信号,表达了至少愿意倾听示威者诉求的打算。港首梁振英在首轮对话举行前夕还曾表示,存在着使下届港首候选人提名委员会更具民主性的空间。港府对话负责人林郑月娥在首轮对话时也有类似的表态:全国人大制定的框架完全留有某些活动空间;此外,旨在2017年的选举法改革并非终点。也就是说,在以后的选举中,完全可能有进一步民主化。
理想与现实对立
不过,香港政府同样也说得很清楚,在现阶段,不会有不对候选人进行事先筛选的真正的民主选举。理由是,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时制定的香港基本法中已明确规定,要由一个“具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作预选;香港不是独立国家,而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光有理想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现实。
现在,学生领袖们会采取何种立场,人们将会在未来数天内看到。不过,首批表态已清楚显示,在学生们看来,现有的还相当模糊的小步伐是不够的。而且,即使各学生组织在原则上同意妥协,即同意这一朝向民主化的小步伐,它依然不会根本改变大街上的局面。因为,运动早已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了。
街垒和胡椒喷剂
最初的倡议者—大、中学生组织及占中运动只是提供动议。许多在街上示威的学生们则不愿做出些微让步,要求实现最大诉求,实现百分之百的民主选举,尽管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自己也知道,这一要求在可见的将来难以实现。这意味着什么呢?在香港,冲突无望在最近的将来结束。迹象显示,示威和街道封锁还会继续—催泪弹和胡椒喷剂同样也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