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一周港媒摘要(2011年3月26日)

2011年3月27日

本周,香港媒体在报道和评论中国大陆新闻时,主要关注以下焦点:大地震反映出中日两个民族哪些的民族特性?距离大亚湾核电站很近的香港安全吗?

https://p.dw.com/p/10hmr
日本救灾人员为死者默哀图像来源: AP/Kyodo News

日中民族间的差异

香港《苹果日报》就日本地震发表有关中日国民性格的比较文章,题为《中日民族性与社会基因的根本分野》。文章说:"连日来,不少评论都针对这次“日本出事,中国沦陷”的问题,讨论中日两个民族的文明素质及民族性。近一百年来,中国有不少作家批判中国的民族性,鲁迅对中国民族劣根性挖掘最深,柏杨反复申述中国人摆脱不掉脏、乱、窝里斗的丑陋本性,陶杰历来说中国民族有小农 DNA,而这次地震显示日中民族质素优劣有目共睹,似确有民族 DNA存在。"

文章写道:"陶杰的民族 DNA说法,只是民族性的另一种较有趣的陈述,与科学上的遗传基因决定人的生理特征并非一回事,而人类社会对自由民主的追求恐怕也与科学基因无关。中国人的民族性缺失,历来作家学者多有论述。在特定时间特殊情况下,为了反专权体制的共同目标,人们会有团结一致的表现。一时的表现不能掩盖长期以来只逐私利不顾公益,遇事一窝蜂和脏乱窝里斗这种民族劣根性。"

文章接着写道:"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是由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民族的历史,和长期的社会生活形态所形成的。以地理环境来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在辽阔的土地,遇有天灾,逃荒流徙容易,所以较缺少危机意识。……而日本民族则存活于岛国,四边是海没有迁徙之路,处地震带,缺自然资源,不能不随时准备天灾降临。而自然灾害的频繁与无常,使日人在自然面前必须谦卑,人人都必须自持、自制、有序、守望相助,人才可以生存。……以历史来说,中国有两千多年而且至今仍未走出来的专制传统。专权政治的统治,就是对老百姓样样都管,人必须依附掌权者才会有出头之日。而统治者的权力一旦放松一点,老百姓就像老鼠不见了猫似的,成为到处钻空子的刁民。成龙说,中国人是要管的。正确地说应是:中国人是被管惯了的。……英国文豪萧伯纳说,对说谎者的最大惩罚,不是没有人再相信他,而是他不再相信任何人。不被人相信,顶多用自己的行动让别人对自己重拾信心就是了。不再相信任何人,则是非常可怕的事。……一个是人与人之间几乎有绝对信任的社会,一个是几乎绝对没有信任的社会。这就是今时今日,日中两国社会基因的最大分野。"

香港人的反思

《明报》本周就核安全发表文章,题为《与核同眠 要多安全才够安全?》。文章说的是香港,但对其他地方似乎也有所启示。文章写道:"在日本福岛核泄危险爆发后,特首曾荫权领着传媒跑到机场禁区测检辐射的卫生站,再到食物检测中心巡视,然后到天文台慰问,重点是宣布香港一切如常,市民在特区政府的关顾下应该万事放心。……香港只要做好人员、货物入境的把关工作,本土核污染的风险终究微乎其微。但香港的真正威胁并非来自3000公里以外的福岛,而是50公里之遥的大亚湾和未来10年陆续在广东沿岸落成的16个核反应堆。今次福岛核灾对全球核工业和政府首脑的震撼,相信莫过于以下3点堪称为“范式转移”的反思:1. 昨天的假设在今天崩溃即使是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师,设计一个项目时都必须对周遭环境作出一系列的假设;要安全一点,便要假设得保守一点。例如大家认为核电站能抵御100年才发生一次的地震还不够安全,便得假设有200年一遇的地震。但工程师总不能无止境“保守”下去,因为设计愈安全,成本愈高,最后项目变成经济上不可行,没有人愿意投资,所以最“科学”的假设也只能参照已知的历史纪绿和数据作出“可行”的评价。40年前日本工程师为福岛核电厂设计6米高的海堤,便是基于当年最“科学”、最“保守”的假设,可惜今次海啸高逾10米,9级地震超过千年一遇,巨灾即至。"

《明报》的文章继续写道:"2. 人性弱点无法用制度补救。核电安全不能只看硬件,今期《经济学人》杂志的社评,便指出一个透明、问责的体制,是确保安全和取信于民的前提。可惜,即使强如美国、日本等民主国家,亦无法建立百分百可信的制度;在前苏联等极权国家,人民利益更只是黑箱作业的赌注。……一旦制度受侵蚀,安全的保障便随时日减退,直至不可挽回的意外出现为止,然后再开始另一个海市蜃楼的循环:建立安全制度,备受人性侵蚀,等待意外爆发。"

文章还写道:"3. 人民评价安全的尺度全面改观。核电专家的拿手好戏,是抛出一系列数字,证明“风险”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普通人撞车丧生的或然率远高于核意外辐射致死的机会。统计数据没有错,但这种推论抹杀了两项重要事实:一、核意外属于“低频率、高致害”的风险,即发生的机会很微,但发生后影响巨大,并且不可挽回……;二、核能并非与生俱来,…….因为要满足能源需求有很多办法:无论是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至风力、太阳能、潮汐等可再生能源,甚至减排节能,改变生活方式。它们虽然各有利弊,但只要调配得宜,都是可行的选项。"

文章最后写道:"关心市民安危的特首曾荫权,为何没有就近在咫尺的大亚湾核电站,以及在距离香港不到200公里的阳江、台山和陆丰增建核电基地,发表一言词组?香港对上一次的公开核意外风险评估,在1980年代末进行,当时大亚湾的两台机组还未落成,但时至今日,连同坐落于大亚湾旁边的岭澳核电站,香港50公里范围内已共有6台反应堆,超越福岛一号核电厂的规模,再加上多年来累积了不少高浓度辐射的乏燃料棒,也在大亚湾旁“临时存放”,但存放的方式与数量却从未公布。……寄望一个恍如黑洞的体制,能够永远顶住人性弱点的腐蚀,无疑是一场豪赌。香港人,你放心吗?"

李华 摘编

责编: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