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称职”的德国妈妈?
2017年5月2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光是胎教、补习班已不能满足中国家长的需求了,"不能输在起跑线"的说法也已经跟不上形势,现在的中国孩子甚至要赢在受精卵成形之前 - 日前香港TVB电视台的一部纪录片道尽中国教育的残酷性,引起广泛争议。不少网民认为,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带来的结果是灾难性的,过多的知识会使得孩子的大脑变成计算机硬盘,变成储存器,长此以往,孩子就不会主动思考了。一些评论干脆说,在小学前,孩子的"唯一的任务"就应该是快乐成长,玩耍是他们的天性,也是自然的的成长规律。与此同时,有关中西方教育熟优孰劣的论战再次展开,拥有"世界顶尖教育水平"的德国首当其冲,又一次成为西方自由化精神的代表、也是素质教育拥簇者的榜样。
德国也有早教
有观点称,法律规定,德国孩子在上小学前,任何人都无权对儿童进行所谓的学前教育,课外阅读、奥数、舞蹈、绘画、乐器、外语诸如此类,皆为禁止。
然而,事实往往有别于传说,所谓德国实行"完全自由的教育"或许只是神化的结果。这里对于德国教育描述并不准确。德国的《基本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和先修班(Vorschule/Vorschulklasse),类似中文的"学前班"。这是沿用了魏玛宪法的一条。但是幼儿园(Kindergarten)和半/全日托(Kindertageseinrichtung)在德国却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在德国,小学前的舞蹈声乐教育未曾被禁止,甚至有很多孩子在2岁开始就接受系统的音乐启蒙教育。幼儿园里,音乐、体育和舞蹈教学设备更是常用设施。德国汉堡也是存在学前班的例外联邦州。
学前班这种形式的早期教育不普遍,并不代表德国没有早期教育。德国教育学家支持儿童学前教育。他们认为,儿童到7岁之前的教育极为重要。慕尼黑IFO研究院的沃斯曼(Ludger Wossman)教授研究证明,受到过良好学前教育的孩子,日后往往具备更好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性。但是不同于中国的学前班,德国学前教育的重点在于创造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孩子能力。
卡门(Carmen)女士,5岁男孩汤姆(Tom)的母亲,对德国之声表示,她儿子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个是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使用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一个是语言能力的培养,但主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诸如传话游戏、角色扮演之类的游戏卓有成效。她还表示,像她孩子所在的国际幼儿园,还会根据孩子的出身背景(如父母是否具有移民背景,此类情况在德国相当常见),进行双语教育,例如在游戏过程中跟孩子用另一种语言进行交流。
一个是孩子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和感受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涂鸦、手工制作。那么何谓感受能力呢?卡门告诉德国之声,幼儿园的理念是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自己感受这个世界,比如通过"画出你眼中的世界" 、"跳一支春天的舞蹈"等等,技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感受、并且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此外,幼儿园注重培养孩子情商和社交能力。孩子们经常会得到小组任务,一般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而学会跟来自不同文化的小朋友相处,也极其重要。
最后,德国早教注重寓教于乐、寓教于动。卡门说,孩子在幼儿园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在玩游戏。幼儿园内部设有各种类型的游戏房,室内的、室外的,像跳跳床、滑梯、爬杆、儿童自行车这些都不稀奇。另外,老师们每天还会带着孩子们出门散步,或在幼儿园周围,或去小树林,或在田埂上。
对于有可能出现的升学压力,卡门女士表示:"我当然也希望他学有所成,至于以后进什么样的学校、是不是超过别家孩子,这对我而言不重要,只要他快乐。"她笑称:"可能对于中国母亲,我这种妈妈是不称职的。"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email protected]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email protected]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