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TPP对中国贸易冲击有限”

采访记者:张筠青2015年10月6日

TPP生效后是否会对被排除在外的中国产生负面影响?台湾经济学者邱达生认为,TPP对中国的冲击有限,而美中之间的抗衡将是短期的,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终将合作。

https://p.dw.com/p/1GjMg
China Schiffbauer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Yu Fangping

德国之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多年终于在105日达成协议。TPP的签定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何重要意义呢?

邱达生:TPP其实是美国想要在亚太区域制定他所想望的贸易规则。美国之所以要制定这样的贸易规则,是要应对特别是亚洲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美国认为,这些特定的亚洲经济体对美贸易顺差是因为不公平的贸易,例如智慧财产权以及其它保护措施,让美国自认为在对亚太国家贸易时没有获得公平对待。

德国之声:一些人认为,TPP是美国和日本遏制中国影响的协议。如今中国被排除在TPP之外,对中国会带来什么样的短期或长期影响?是否会冲击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

邱达生:我觉得会有冲击,但冲击的情况有限。因为TPP谈判的结束会进而造成另一组多边贸易协定《东南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加速在今年年底完成。RCEP是中国跟亚洲地区贸易伙伴的协定。

TPP签订后可能造成供应链位移。TPP区域的12个国家所生产的产品需要某种程度的自制率,才能在TPP区域享受关税优惠。这些TPP国家可能原来是从中国进口原物料或零组件,这种做法就不能享有优惠,所以可能转而向其它地区或国家进口零组件。这样就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一些影响。但中国所主导的RCEP谈判若能尽快取得成果,TPP造成的影响就能降到最低。

德国之声:中国未来是否有可能加入TPP

邱达生:我认为中国会先完成RCEP,未来慢慢引进市场机制,最后会加入TPP。就像中国当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中国国内也有很多争论,但是在加入后却发现,WTO的市场机制反而加速中国经济起飞。中国在准备好的情况下加入TPP,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将来在亚太地区甚至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更加稳固。

美国制定TPP这个贸易规则,如果刻意绕过中国,整个策略就没有什么意义。现在美国最在乎的还是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中国应该是好整以暇地等待美国邀请加入。因为对中国经济最好的情况,应该是以自己的步伐慢慢自由化,而不是立刻调整达到TPP的要求,这样高幅度的开放反而会对中国国企造成冲击。

Transpazifische Partnerschaft Freihandelsabkommen TTP
1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周一在美国签署《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E. S. Lesser

德国之声: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设立亚投行,并力推RCEP以及"亚太自由贸易区谈判"(FTAAP)。这是否意在抗衡由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所主导的TPP

邱达生:我不认为美中两国在未来是抗衡的局面,应该是合作的机会较大。因为中国的出口也需要美国的进口。美国希望强化出口,也希望中国逐渐兴起的中产阶级将来能够买美国货。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如果能合作,区域的供应链才能顺利运转。抗衡都是短期的。TPP成型可能对中国有些威胁,但都是短期的。长期而言,我认为这两大经济体终将合作。

德国之声:台湾外交部也表示,希望尽快争取加入TPP

邱达生:台湾目前的自由贸易协定覆盖率是东亚外贸导向经济体中最低的,不到10%。我不认为台湾一厢情愿向美国示好就能加入TPP,这个可能性不高。因为若台湾加入TPP,而中国大陆没有加入,两岸间的供应链势必产生位移,进而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只要存在冲击,中国大陆势必不会希望台湾先他而加入TPP。

加入TPP需要共识,而TPP的12个成员国都是中国密切的经贸伙伴,所以台湾不可能先中国加入。台湾将来要加入TPP,最有可能是比照两岸一起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WTO的模式,如此也能将政治和经济上的冲击降到最低。

德国之声:TPP成型后,对台湾会产生什么影响?

邱达生:传统产业如工具机、面板、钢铁、石化、纺织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台湾输出的相关产品就无法像TPP成员一样享受到优惠关税。但台湾的策略应该先把占出口40%的中国大陆和香港相关的自由贸易协定ECFA谈完。ECFA和货贸还未谈完,服贸还在国会还没通过。台湾当务之急应该先完成这些谈判。之后在两岸和谐的气氛之下,才可能洽签其它的自贸协定。

邱达生是台湾经济研究院经济预测中心副主任、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中华民国委员会秘书长,专业领域为区域组织、总体经济、组织管理等。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