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俄中通气 三方共赢
2019年12月3日德国之声:俄中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
姜毅:最主要还是经济意义,尤其是对于中方而言。中国近年在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对天然气的依赖越来越大。尽管现在已经有缅甸、中亚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还有基于海运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通道,但是在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需求不断扩大的国内天然气市场仍然无法被满足。而且,中国与俄罗斯就天然气管道曾经谈判了十多年,也能说明,这个项目其实体现了中国对自身能源供应安全的长期考虑。
德国之声:也就是说,这条管道有助于中国增强能源进口的多样性。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性也会上升。
姜毅: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中国能够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另外一方面,即便这条管道全面投产,高峰期的运送能力也不过是每年380亿立方米,不到目前需求的五分之一,所以也谈不上对俄罗斯产生什么依赖。不论如何,中国能源多元化、减小对单一来源依赖,这一方向不会改变;也就是说,这条管道开通后,从缅甸、从中亚、通过海运进口的管道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并不会减少。
德国之声:对于俄罗斯方面而言,大规模提升对中国出口量,是否意味着莫斯科在与主要客户欧盟议价谈判时,手中能够握有更重的筹码?
姜毅:我不认为俄罗斯想借此增加对欧议价的筹码。过去几十年来,俄欧之间的天然气议价机制已经相当成熟,双方在这方面并没有突出的矛盾。同时,这些年来,欧盟也在努力推动自身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尤其是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这一趋势十分明显:尽管目前欧洲能源市场上俄罗斯天然气依旧占据了极大的份额,但是与过去高峰期相比,俄气的比例已经明显降低。所以,从俄罗斯的立场出发,它也需要实现天然气出口的多元化。扩大对中国的出口,也是俄罗斯的战略选择。
德国之声:您的意思是:寻求能源多元化的欧盟需要减少进口俄罗斯天然气,俄罗斯则需要开拓欧洲以外的天然气供应市场,恰好中国又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来推动自己的能源多元化,三方的利益恰好实现了一致?
姜毅:对,这是三方共赢的局面。
德国之声: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议价机制已经十分成熟,而俄中之间的天然气供应价格却不公开,流出的数字只有五年前签订协议时"合同金额或高达4000亿美元"这样十分模糊的表述。双方为什么要对此守口如瓶?这是否和历时多年的拉锯谈判有关?
姜毅:我认为这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中俄之间的天然气议价机制并不成熟,其背景是整个亚太天然气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都不成熟。所以,双方议价时,即要参考国际市场价格,也要考虑亚太地区的特殊情况,还要计算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基建成本。更加复杂的是,俄罗斯总体经济形势并不好,资金紧张,几年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集团还向俄罗斯提供了其境内管道的建设贷款,这几笔贷款也必然会融入到价格形成机制中。考虑到贷款的浮动利率、偿还年限等多种因素,每年的偿还金额都在浮动,这就导致今年的供气价格和明年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暂时还无法形成一个长期的价格机制,毕竟这个价格的构成目前实在太复杂了。第二方面的原因,则是俄罗斯方面想利用当前亚太天然气市场不成熟的局面,企图将俄中议价机制作为将来亚太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模板。我们知道,俄罗斯还想向日本、韩国扩大出口天然气,在与中国的议价机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莫斯科当然不愿意把这个价格公开,导致今后在与日韩议价时陷入不利的局面。
德国之声:您这是在暗示,俄罗斯正在以相当优惠的价格向中国供应天然气?
姜毅:不能这么简单地推断。双方的价格形成牵涉了太多的因素,非常复杂,同时还要考虑到潜在的第三方、第四方。不论是俄方,还是中方,都有着自己的算盘。北京方面同样不希望因为今天公布了价格数字,而在今后谈判时限缩自己的回旋余地,因为我们刚才谈到了,价格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在浮动。谁都不想把今后讨价还价的路给堵死。
德国之声:这条管道的经济意义大于政治意义,但是政治意义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5年前签署协议时,俄罗斯正因为强行吞并克里米亚而遭到西方国家的孤立。而昨天,两国元首也都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宣布管道投入运营。您认为,双方如此高调宣布投产,究竟有哪些政治上的动机呢?
姜毅:对于俄罗斯而言,欧洲在减轻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西方国家在政治上正在围堵俄罗斯,而此时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有助于莫斯科在国际天然气市场上保住一定的份额,巩固自己的能源大国地位,从而突破围堵,这样的象征意义十分明显。对于中国而言,能源一直是中俄双边关系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国际经贸斗争十分复杂、中国陷入与美国贸易战的情况下,扩大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能够让中国强化对外开放、坚持国际合作的形象,从而宣示其政治影响力。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