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ichterstattung übers Erdbeben
2008年5月27日德国之声:四川发生大地震之后,中国各地的媒体都以大篇幅对灾情做了报道。您认为这次的报道有哪些突出的或者非常值得人注意的特征吗?
王克勤:在地震问题的报道上确实有很多特点。第一个就是参与报道的媒体,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不管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媒体,所有的媒体能去的都去了,能关注的都关注了。比起过去几年前或更早时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从单一的、只有几家媒体的状况发展到很多媒体参与,媒体由单一走向多元。
第二个方面是政府态度有变化。政府和媒体之间从以前的僵持状态,转变到包容和开放的状态。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报道的版本从原来的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这是此次地震对中国新闻界带来的重大的新气象。往常,可能在很多时候有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可能会要求媒体统一采用新华社或CCTV的通稿。此次,是所有的媒体都参与到报道中,每个媒体都在根据自己的立场,派记者去现场采访。报道呈现多元化,新华社和CCTV只是众多媒体之一。
德国之声:地震是突发事件,在处理突发事件上,媒体往往要等新华社通稿。而这次比较引人注意的一点是,各级媒体都没有遵循这个惯例。是上边没有要求统一使用新华社通稿,还是媒体没有听从这种要求?
王克勤:顷刻之间5万多同胞惨死,这对中华民族,对中国来说,是国难也是国丧。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面对这样的惨状,中国人内心中所有的人性、人道和悲悯的人文情怀都被激发出来了。面对这样的灾难,如果再做一些超于常识、超于底线的事,于情理于天地都说不过去。所以,所有的新闻记者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的作为。包括温家宝,他不仅仅是个总理,我觉得他首先是个人,是个老人。他以人基本的悲悯在现场。由于这样血与火的洗礼,可能融化了以往僵化的思维和内心的硬壳,是人们的内心都更加柔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表现出一种人道主义情怀。这些东西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和做法。这可能给整个中国新闻界,也给中国政府,也给中国很多官员和所有中国人上了一课。过去我们很多制度是否需要完善和修改呢?我想这种可能性会逐步出现。
德国之声:我在观察这次对地震的报道时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说,媒体对灾情的报道非常非常多。但好像有一个阶段性的变化。从某一天起,比较突出的是新华网,突然间网页上出现了很多对解放军救灾的英雄事迹报道,这类报道大有压过对灾民本身处境报道的势头。现在灾难还没有过去,即使暂时过去之后,也还有那么多灾民无家可归,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在灾难略微有所缓解的时候,媒体是会继续详细追踪灾民的苦难,还是会把庆功活动选为报道重点?
王克勤:这个问题也是我所担心的。由于,过去我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报道惯式,以一部分干部的做派,可能会出现一些人把灾难和老百姓的苦难不作为重点,而是把自己在救灾中的表现做为重点。这是我所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