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处于经济转折点上

2012年3月30日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中国不得不艰难地改变增长模式。另一方面,面对中国正在减退的投资优势,不少外资已经或正在考虑撤出中国。

https://p.dw.com/p/14V58
Presseschau China in den deutschen Medien 2. DW-Grafik: Per Sander 2010_06_18_presseschau_chinesisch.psd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金融时报》指出,中国的"这一经济转变本身就十分艰难,中国已达到国民经济学家称之为'粗放型增长'的最后阶段,也就是通过输入劳动和投入资本实现经济增长。现在中国必须向'集约型增长'转变,通过改善技术、扩大专业知识推动增长。结果是,中国将无法维持过去三十年来近10%的年均增长率。

"按照诺贝尔奖得主威廉·阿瑟·刘易斯归纳的发展模式,中国不再是劳动力富余的国家。刘易斯论证说,富余农业劳动力获取的收入只能维持生活,这是现代产业中低工资的上限,这就使得现代产业变得极其有利可图。如同在中国那样,在利用利润再投资的前提下,现代产业和经济的增长可以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但到了某个时候,农业劳动力变得紧缺,现代产业的劳动力价格上涨,利润收缩,盈余和投资额度下降,国民经济就会受到打击。

"中国现在正处于刘易斯所说的转折点上。结果是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上,资本对劳动的比例快速上升,利润率急速下降。在刘易斯提到的转折点出现之前,已有充分迹象表明资本强度在增加。这一状况必须改变。中国的增长必须通过提高因子生产率来推动,不能依赖资本对劳动比例的上升。前者会带来可持续获取的利润率,后者则导致赢利下降,在当前实际工资快速上升之际,尤为如此。在收入分配不合理时,赢利减少在一定范围内是件好事,但如果走得太远,赢利下降将损害经济发展的潜力。"

许多德国厂家迁出中国

《中德意志报》注意到,十年前把生产转到中国的许多德国厂家正在迁回德国或迁往欧洲其它国家。该报介绍了这一趋势:

"中国的成本优势已大幅减退,而且在继续快速减退。企业每年支付的工资总额上升约20%。弗劳恩霍夫研究院的系统及革新研究所发现,2007年至2009年期间,把生产转往外国的企业数目降至15年来的最低点。

高水平专业工作的价格不再便宜十倍,现在约为德国的四分之一。物流和质量问题所起的作用比工资更为重要。例如从东亚走海路大约需要六周时间,这段时间内,资金被绑住,企业灵活性下降。

有些工作虽然没有迁回德国,但毕竟回到欧洲。其好处是,运输时间和费用下降,生产明显灵活得多。与中国相比,工资成本差别很小。"

摘编:汇文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