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工地—德国制造

2006年8月5日

在德国建筑业低迷不振,建筑师事务所以改建和扩建项目勉强维持的同时,不少优秀的德国建筑师却为中国设计规模庞大的工业园区、奥运场馆和新城。在中国,建设新城区已势在必行,因为中国正快速从一个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目前1/4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里,是十年前的一倍。

https://p.dw.com/p/8uF0
雨后春笋图像来源: AP

多达十车道的宽阔马路的响声,自行车的铃声以及建筑工地传出的噪音等组成一部中国首都北京的交响曲。目前北京的建筑工地与整个欧洲的建筑工地总和一样多。据估计,每个月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城市地图——拥有1千7百万人口的北京城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和变化着。

“如果我离开了一个地方两、三个星期,再回去时,就会发现又有新的建筑出现,令我感到为之一新。又有高楼和大厦竣工,或是街道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街道的路面被更新,街道两旁的树以及街道两边的建筑都变了样,在中国,变化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施特凡-雷沃勒在北京已工作了两年,他是德国汉堡知名格康、马尔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近10年来,也就是说大约自德国建筑热消失以后,德国建筑设计师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德国的优质工作受到中国人的赞赏。“我们在杭州接到了一个项目,建筑甲方要求,所有的建筑材料,包括施工技术和设计图纸等均使用德国的。德国制造在中国极被看好。”

Meinhard von Gerkan: Bauten in Chemnitz und München
格康在德国的建筑作品图像来源: AP

在欧洲人眼中,北京城看上去杂乱无章,不同的建筑和住宅区堆积在一起,使人想起前东德火柴盒式建筑,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大型广场,宽敞的街道与带有四合院的老北京小胡同等混杂在一起。

汽车几乎难以穿过狭窄的胡同,那里有胡同市场和低矮的手工艺商店。在这里生活的人都不富有,需与邻居合用洗手间,而且还得随时为自己的居住区被新的建筑项目所取代而提心吊胆。商业区和住宅区的有序规划已逐渐引起中国人的重视,人们试图给北京以全新的面貌。但是,西方的建筑理念有时会与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发生严重冲突。“目前,北京有许多很难看的建筑,这些建筑将西方的建筑风格与十分俗气、低劣的中国式装饰混合在一起。比如有一些非常漂亮的高楼,但楼顶上却安装了宝塔的圆顶。”

Deutschland Architekt Meinhard von Gerkan
建筑师格康(Meinhard von Gerkan)图像来源: dpa Zentralbild

格康、马尔格及其合作伙伴建筑师事务所在中国的许多项目的竟标中中标。这些项目包括办公楼、基督教堂、以及为中国新富豪们建造的面积为1千6百平方米的豪华住宅等。在中国的施工工地上,技术设备是有限的,但廉价劳动力却非常多,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贫困省份的民工,他们的月工资大多在40欧元以下。在中国金融中心上海,目前集中了许多最具挑战性的面子工程。这个拥有1千5百万人口的城市已到了膨胀饱和的边缘。所以在上海周围建起了5个卫星城。格康建筑师事务所中国项目负责人尼古拉斯-格茨说:“所有这些城市都不能只是单纯的居住场所,这是我们在60年代犯下的一大错误。如今,这些城市都应充满活力,每个卫星城均应有自己的主题。”

上海已拥有一座汽车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中国分公司就在那里落户。汉堡的这家建筑师事务所还计划建造一个深海港城市,不仅便于居民居住,也便于港口的使用。尽管德国建筑师在中国面临许多挑战,项目也十分诱人,但是在那里工作对他们来说并不简单。德国施佩尔建筑师事务所的多伊斯就有切身的体会。与业主、投资方的谈判非常艰苦。在中国的日常工作也很艰辛。一是压力太大,二是对方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而环保标准和固定的工作时间往往不被遵守。尽管如此,中国项目的诱惑力依旧大于存在的诸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