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性爱观
2015年7月4日(德国之声中文网)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随时都可以获取大量有关性的内容。比如一些门户网站,就专门提供同性有关的免费小视频,视频分类很详细,从"女同志"到"露天性爱"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尽管图像质量不敢恭维,但话题都是一个:性。
其实想看涉及性的内容,并不一定要去这些特定网站。各类报刊杂志,甚至严肃的影视作品,乃至电视脱口秀节目里,也经常会出现裸露刺激的画面。在德国,同性有关的所有话题,几乎都可以公开讨论:一夫多妻,性虐派对,私部饰物以及各种各样的性怪癖。不过,话又说回来,又有什么必要躲躲闪闪呢?
从陪睡义务到性的泛滥
60年前,正人君子决不会大声说出"性"这个单词。那时,性是一个很隐私的话题,即便是在家庭里,性也是不便谈及的话题。上世纪六十年代,德国联邦法庭还曾做出过这样的判决:已婚妇女要以奉献精神满足丈夫的性爱要求,且不得流露出应付或反感的神情。
上述判决到今天虽然刚刚过去不到五十年的时间,但德国社会对性的态度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法官要求女性百依百顺,到《五十度灰》的热销热演。从谈"性"色变,到性话题无处不在。目前波恩历史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一个特展就是以德国社会性观念的变化为主题的。
男尊女卑
本次特展的题目是《寡廉鲜耻?性道德的变化》。"性道德就是对性、肉体以及性别的态度。"尤迪特·克鲁泽(Judith Kruse)如是说。她是本次展览的组织者之一。她表示,五六十年代,德国人两性间的关系以及男女的性别角色还很清晰,也就是:男人是一家之主,女人要顺从。
直到1958年,在德国还是丈夫来决定,妻子是否可以出去工作,是否可以学习驾驶等等。妻子的财产要由丈夫来管理,孩子起名以及宗教信仰都是丈夫说了算。在大多数情况下,妻子在经济方面完全依赖丈夫。
性别角色的演变
展览从五十年代开始,涉及了此后几十年里所有对两性关系和性别角色产生过影响的重大事件和运动:避孕药的诞生,女权运动,性启蒙,同性恋,色情业,新闻审查以及卖淫。
整个展览以图片,影像制品以及文献资料的方式展现。内容丰富多彩,参观者似乎置身于这几十年的性道德变迁之中。展览时间线的终点是2013年,这一年德国亚伦斯巴赫研究所发表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64%的德国男性认为,德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28%的男性甚至认为,在男女平等的问题上,德国已经矫枉过正。
公开谈性?只谈别人,不谈自己。
但是,这次展览也显示,尽管对性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开放,但是,开放的态度之下禁区依然存在,个人有关性的疑惑,也并没有全部得到解决。对参观者来说,谈论性话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决不会谈论自己的性生活。
一群少男少女一边看展览,一边不时地发出嬉笑声。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为,对于有关性的话题,基本上都可以公开讨论。但他们同时也表示,个人的性生活则纯属个人隐私。15岁的马雷克说:"我不会谈论我的性生活,因为这不关别人的事。每个人都应当有隐私。"
害臊是必须的吗?
害臊是一种同性和隐私关联最密切的心理感受。本次展览的标题就是:不害臊吗?在德国,有关性的话题是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害臊的感觉呢?这显然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
德国心理学家亨德尔-奎特曼(Wolfgang Hantel-Quitmann)是这样定义羞涩的:"当一个人试图隐瞒的事物被他人发现时,就会引发羞涩的情绪。""羞涩是隐私和性生活最佳的面具。"亨德尔-奎特曼在其《恬不知耻!如果一切都被允许,我们将失去什么?》一书中写道: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看,羞涩都同文化价值观有关。"只有那些对自己设定了社会及道德期望,而又未能满足这些期望的人,才会感受到羞涩。"
观念的转换与不变的价值观
一名带领中学生参观展览的女教师认为,这种围绕性问题的社会及道德期待值在德国依然存在。她认为,社会对青少年是有误解的。她说:"我相信,年轻人还是有他们的价值观的,他们很清楚,有些事情是不需要让所有人都知道的。但是,媒体里所有的事情都被公开化,以至于年轻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他们也应当这样做,其实他们心里并不想这样。"
本次展览的组织者之一尤迪特·克鲁泽希望,年轻人通过这次展览会看到,虽然在过去60年中,德国人的性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一些传统价值仍然适用于今天,比如爱情和忠贞。尤迪特认为,对性话题非常重要,同样重要的是,性话题公开化所导致的社会变化:从五十年代没有性启蒙,到现如今幼童时代就已开始的性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