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诺威到西子湖畔的海归时装设计师
2007年9月24日9月的杭州没有一丝凉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像朝圣一般涌向西湖,但唯有距西湖边500米的咖啡店星巴克让人感到些许安宁。理由很简单,因为大多数中国人不习惯咖啡的苦涩,萧颖闲也是如此。
这里距离小萧任教的中国美术学院只有不到一站地的路程。西湖的传世美景,甚至西子湖畔绽放的第一朵荷花都会成为美院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
可现在的西湖已不是画中模样,小萧说这里少了德国的宁静。但即便如此,2004那一年,她结束了在德国汉诺威科技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当上了中国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的一名助教,“ 其实刚回来的时候挺排斥当老师的。那个时候觉得当老师不是我该做的事。我要做一个设计师,那种成就感就是你设计出来的服装。现在不一样了,我发现当你教会了一批人的时候,然后这些学生再走入社会,这种成就感比自己做设计师还要大。 ”
相对在德国的学习生活,小萧不愿意30岁不到就过上四平八稳的生活,“虽然我在德国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份工作,但那个时候我就能想象到我今后的生活,那就是平平稳稳的作一个设计师这样过下去。但你到了中国可就不一样了,你有机会,有家人的支持,再加上留学的背景。在德国或许你会有中国文化的优势,但不会像你在中国发挥的那么彻底。”
用小萧的话说德国现在的发展就像是一列老火车,虽然质量很好,速度也还不错,但始终没有新的突破。回国三年间,她先后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几次回到德国举办时装发布会,去年她还参加了汉堡峰会的德、中企业合作项目。她说,再回德国感慨万千,“我现在再去欧洲,经过法兰克福机场的时候,我只要一到那里就会非常亲切。不只是德国的建筑,包括德国人。现在上海、杭州生活着很多德国人,在街上听他们讲德语都会让我有很熟悉的感觉。”
4年的留德生活,从学生到老师,现在小萧把在德国学到的教学理念搬上了中国讲台,“欧洲在服装设计行业方面可以说领先中国50到100年。中国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还处在模仿的阶段,而德国的学校是根本不允许你进行模仿,他们很强调设计的过程。”
讲台下萧颖闲还是一名独立设计师。2006她参加的欧洲著名服装品Mango世界成熟服装设计师大赛获得入围世界前50强的成绩,“中国古代延伸而来的宽袍大袖是很灵活的元素,这是欧洲文化中所没有的。我现在非常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概念。作为一名中国本土设计师。如果把它做好、做时尚应该很有前景。”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