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公益奉献—光有热心是不够的

2006年4月2日

“公民公益奉献”这个名词在德国已风行多年,尤其是在文化领域。在国库空虚的年代,国家更仰赖私人资金的支援。愿意捐钱促进公益事业的人,可以申请成立基金会。为简化申请手续,政府于几年前完成了税务及基金会法改革。改革看来是成功的,至少新成立的私人基金会已大幅增加。但在政治层面上,联邦及州政府却为成立一个大型“国家文化基金会”而争论不休。

https://p.dw.com/p/8Bmy
幼儿基金会—“听老奶奶讲故事”图像来源: dpa - Report

负责促进现代艺术及革新艺术工作项目的“联邦文化基金会”,每年的经费预算为3800万欧元,而“州文化基金会”则获得800万欧元作为“保护文化遗产”之用。现在联邦及州政府文化基金会,无法就合并组成一个“国家文化基金会”达成一致。而私人基金会却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不过它们的素质良莠不齐。

德国是个乐善好施的国家:仅去年一年就新成立了800个公益性基金会。成立基金会的热潮始于2000年,至今尚未降温。当时政府逐步展开了税务及基金会法改革,这也是民间争相成立基金会的主要原因。目前全国总共13490个基金会中的三分之一,是于过去5年中成立的。“德国联邦基金联合会”的弗莱许说:“关键之一是政府改善了慈善捐款的退税法规。其次是,根据修改后的民法,私人或民间团体不需受国家干涉,有权申请成立基金会。”

基金会法人每年最高可申请退税2万欧元,如果累积10年后再申请退税,最高可退回60万欧元。但大部份的基金会创建人并不在乎金钱,而是希望留名后世。一个基金会成立以后,基本上将永久存在。大约1/10的基金会是资助文化事业,其中大部份为支持已长期存在的文化设施,如:歌剧院、博物馆,或保护某一著名艺术家的纪念文物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基金会也开始关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弗莱许说:“例如加强了对幼儿音乐及幼儿教育的关注。比萨测试等调查结果暴露了德国教育水平的缺失,使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峻,因而引起许多基金会对幼儿教育的特殊关注。”

基金会的性质,不仅在内容,同时也在形势上有了多种多样的蓬勃发展。最新的发展趋势,是成立基本资金仅5万欧元的“迷你基金会”。这是一种令人担心的发展趋势,因为这些小成本基金会的日常工作是在经费拮据的情况下进行。真正做事的并不是基金会创建人,而是那些勤奋的工作人员。多年来,在资助犹太女艺术家及学者的迷你基金会“回馈基金会”担任义工的维克霍尔斯特女士说:“基金会内部需建立顺畅的交流渠道,发挥有效运作,妥善安排及运用资金,组建财务投资管理机制及行政和办公结构,发展基础设施;对外需组织募款活动和推展公关工作。这一切只有在专业领导下才可能实现。”

小型基金会缺乏聘请专职工作人员的资金,其行政支出依法不得超过资金利息的10%。基金会的资金主要应用于慈善及公益事项用途,其结果是,荣誉性质的义工劳动已到了自我剥削的程度。维克霍尔斯特女士说:“长期以来,我一直呼吁不要再鼓励人们成立基金会,而结果怎样呢?还是有许多个人成立了基金会。那么这些一人基金会的创办者去世后,由谁来接手呢?实际的情况是,许多小成本基金会的创办者,不论生前或死后都没能力组建专业的管理机制,使基金会最终走上自生自灭的道路。”

由许多个人出资小额款项,共同组织一个以促进公益为目的“市民基金会”倒不失为一可行办法。此外德国“联邦基金联合会”主张修改现行的税务及基金会法,以扼阻成立迷你基金会的发展趋势。弗莱许说:“联合内阁在执政协议中明文规定,必须继续改善税务及基金法的法律框架条件值得称道。我们需要更优惠的基金会退税法规,以吸引更多资金流入促进公益事业的基金会相关渠道。”

在成立新的基金会时,必须质、量并重。只有在新成立的迷你基金会也具备专业管理的架构时,才能毫无保留的积极看待德国历久不衰的创立基金会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