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中国廉价劳力优势不复存在”
2010年6月11日"五洲龙和比亚迪是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产业结构转型的典型代表。最近有两件事加速了这一转型进程,这两件事虽然互不关联,却引发了同样的争论。在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加工企业,位于深圳的富士康,年初以来至少有10名员工自杀身亡。在离富士康不远的本田汽车配件厂,员工则以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官方媒体对这两个事件作了详细的报道,这显示了政府有意对现有的劳资关系进行改革。甚至有长篇文章预言'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将要结束',还有评论提醒投资者们,'用低工资来赚取高额利润不可能再长久了'。"
"这样的舆论攻势起到了作用。作为对跳楼和罢工事件的回应,各个省市和地区将已经规划好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计划推出实施。富士康和本田提高了职工的工资,其他一些工业企业也将跟进。在有关事件引起公众关注的背景下,至少另外3起罢工也被披露。被媒体曝光的不是日资就是台资企业,这并非偶然。它们应该成为本土和西方投资者的反面教材。"
《法兰克福汇报》的文章接着谈到了劳资矛盾激化的可能性。企业受到的提薪压力来自员工,也来自政府和官方工会。这点与以往不同: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雇员在劳资矛盾中几乎得不到支持。偏偏是自称代表工农利益的中共在1982年从宪法中删除了罢工权。自行组织工会是被禁止的,官方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是唯一合法的工会。罢工虽然没有明确被禁止,但迄今媒体报道的罢工事件屈指可数。而劳资冲突的解决,也都是按照企业内外有权势的方方面面的意愿进行的。"
"现在人们显然是想利用工人的抗议来达到提高工资水平的目的。中国政府希望以此拉动内需,同时平息工薪阶层的不满。雇员们面对的是工作负担的不断加重和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的升高。而同时企业招工也越来越难,不过这不完全取决于于经济的景气程度:一胎化政策、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和农民工流动积极性下降等因素使得劳动大军的规模在缩小。仅提高工资不能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影响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中国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在今后10年内,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编译: 叶宣
责编: 石涛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