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历史变脸和再造记忆

2006年3月27日

我们通过记忆去还原历史,但是记忆本身是否充满了内部的辩驳与矛盾?3月25日,中国行为艺术家张大力与诗人西川在柏林世界文化中心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讲述了与“文化记忆”有关的故事。

https://p.dw.com/p/8A6r
图像来源: Fang Lijun

张大力是城市涂鸦“大人头”的创作者,这次他来到柏林,为中德观众展示了一批正在整理当中的档案图片。这些出自中国六十年代的老相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它们并非真正忠实于历史原貌。张大力给它们起名为“第二历史”。

也许很多人并没有留意,那些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记录共和国成长过程的重要照片经常“变脸”。例如著名的“开国大典”就至少被修改过三四次,以适应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的改变。张大力注意到,这些人为的剪贴和涂改往往是政治运动的风向标。如果对比“整容”前后的效果差异,人们便会大惊失色:原来和毛泽东一起参加十三陵劳动的还有彭真!与周恩来并肩而立的不是别人而是彭德怀……惨遭“隐身魔法”的人物形象还有很多,如博古、刘少奇、林彪等等。

除了迎合政治立场之外,照片修版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美化英雄。例如为了使身材矮小的雷锋看上去和他的人格一样完美,他身边的高个子的战友硬是被抹消掉了。长征后到达陕北,站在老乡院子里的周恩来,身后的闲人杂物也被做过艺术加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张大力对于图片资料的收集归类工作还正在进行当中,他希望让图片自己说话,告诉人们:历史往往会有好几张脸。

不同于张大力的简单直率,诗人西川另有一种讲述故事的风格,他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从什刹海酒吧街讲起。

“2002年夏天,我在北京接待过一对德国夫妇,女的是画家,男的是老嬉皮士。他们一到高楼林立的北京,就嚷着要去一个很‘中国’的地方。我领他们去了西山后面的什刹海。那里有一片湖水,和中南海的湖连成一片,边上是风格特殊的老房子,沿街盖起了酒吧和咖啡馆。群山环绕,湖光滟滟,老嬉皮士感觉非常受用,不禁脱口而出:‘太美了,简直就是日本!’虽然明知他并无恶意,但我还是忍不住反驳:‘明明是要找中国,怎么找到了又变成了日本?’”

时隔几年,再度回想,西川发现,老嬉皮士的感叹其实并非全无道理,因为他对于那片风景的最初的印象可能是来自于日本。所谓的“中国味”其实也是一种异国情调,它让西方人感到好像来到了东方,让中国人感到好像回到了过去,但是这种记忆究竟是真是假?全球化对异国情调的需要、对保护地方文化的需要,带来了对一片风景的投资,人们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了某种记忆,全然不顾,金钱已经扭曲了真实的记忆画面。

人们一方面投资修建虚假的过去,一方面又任由真正的古建筑面临即将报废的悲惨命运。西川介绍说,北京西四有一座双帝庙,是明代建筑,文化价值很高,但是现在成了无家可归者的落脚点,政府拿不出钱来安置这些底层居民,修缮这座文物古迹。

与此同时,金源燕莎旁边的碧霞元君寺倒是得到了改建,因为这是地方部门给开发商下达的捆绑式合约计划:要投资金源就必须修庙。迫于无奈,开发商只好整修寺庙,可是修出来的东西看上去像庙,实际上是茶馆。

西川总结道:“文化记忆有时被简化成了文化符号,挤占了我们对于真正记忆所保有的空间。”人类历史本身可能就是一个破坏记忆、再造记忆的过程。所谓“没有旧朝亡去,哪有新朝兴起呢?”

(亚思明 柏林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