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墙外文摘:“六四”、爱国与自由

摘编:张平2016年6月5日

“六四”纪念日的种种争论,让那场运动的意义及香港人身份问题都更加突显。

https://p.dw.com/p/1J0ow
China Hongkong Jahrestag Gedenken Tiananmen
2016年6月4日香港维园纪念六四烛光会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K. Cheung

(德国之声中文网)香港《苹果日报》刊发时评家李怡文章《六四与香港前途》,认为香港人支持中国八九民运,盼其成功,以改变中国专权政治现状,是当时多数香港人的努力与寄望。

李怡说,九七后十九年的变化,特别是中共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是政治与社会的退步,"建设民主中国"日见渺茫。年轻人把纪念六四与探讨香港前途联结,实际上是继承香港人参与八九六四的初衷,重点是:我们要以中国人或香港人的身份去争取更好将来。

让"六四"成为"自由和平纪念日"

香港《明报》发表学者徐承恩文章《让六四记忆与大中华观念脱钩》,认为1989年鼓舞了心灰意冷的香港人,燃起他们对自由的期盼。香港人基于朴素正义感的抗争,因一直以来"文化中国"的迷思,就以"血浓于水"这类中国种族国族主义的语言,称之为"爱国民主运动"。

徐承恩认为,六四的主调,是公义、自由与民主,"爱国"只是主体意识未成熟时的扶手杖。没有"文化中国"包袱的年轻人,承传了自由民主的价值,就自然想要把香港从一个自在的(类)国族(nation in itself),提升为自为的国族(nation for itself)。其实只需重拾起初那朴素的正义感,对焦普世本土皆通行的民主与自由,让"爱国民主运动"成为过去,将之升华为"自由和平纪念日"

坚持把"六四"故事说下去

香港《独立媒体》发表中学教师言轻观点《纪念六四是为了把故事说下去》,认为"真正悼念的原因只有一个:纪念六四就是为了彰显人性的光辉"。"这些'六四'故事,每一个都说出来都刻骨铭心,每一个都是幸存者的见证,都是对抗专制政权的最有力武器,也是我们了解'六四'真正意义的证据"。

言轻说,历史的沉淀带来了各种不同的论述,而各人的论述定必然引起争论。可是,仍要回归最基本那一点:尽管人们对发生多年的"六四事件"取态不同,但彼此的立场一定不能改变。"我们既然对'毒奶粉事件'、'豆腐渣工程'和'列车追撞事件'等中国社会近年发生的事,都显得忿忿不平的话,那么,每年听着说着这些的'六四'故事,也应该会是义愤填膺",而且坚持把故事说下去。

"六四"与"纯粹香港人"

台湾《风传媒》刊载学者方志恒观点《六四争议--折射两种身份认同的碰撞》,认为六四争论核心是两种身份认同的碰撞--"香港中国人"与"纯粹香港人"两种身份认同的冲突。

方志恒认为,八九民运时,香港人全情投入参与,百万人上街声援,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场中国民族主义洗礼,原来出生和成长于英治殖民地的香港人,透过支持和参与八九民运,在情感上与中国大陆重新连接起来。但近年北京改变对港政策,不断加强干预香港事务,却令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出现重大变化。由捍卫香港而引发出来的政治能量,塑造和强化了一种"纯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 ── 香港人身份,不再被寄托于中国人身份之下,而是代表着一个独特的政治社群(甚至部分人进一步称之为"香港民族")。

方志恒呼吁世代对话。"上一辈总不能将自己的中国民族意识,强行硬塞给年轻一代,甚至动轧口诛笔伐恶言相向。青年人也要认识昔日塑造上一辈身份认同的时代背景,并在'爱国民主观'和'中国无关论'之间,认真思考中国因素与香港前途的关系,有理有节地深化本土论述"。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