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大国小城—灾难中的舟曲、汶川

2010年8月23日

今年以来,洪水和泥石流已经在中国造成近3000人死亡,舟曲一地的官方死亡人数就已超过1200人。中国公民已经更加清醒,他们在对当局称作"天灾"的灾难进行反思,试图去寻找灾难更深层次的体制性的原因。

https://p.dw.com/p/OqL4
图像来源: AP

中国的小城都有着与地理相宜的美丽名字,舟曲,让人一下子联想起九曲十八弯奔流到海的河,舟曲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白龙江,白龙江、拱坝河、博岭河三条水系在舟曲县城境内有四十多条支流。同样,汶川也因汶水得名。汶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分别位于县域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境内主要河流。两座中国最普通的县城都有着丰富的水系。

山水相依,这些地方也有着高山峡谷和曾经繁茂的森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依附在青川绿水之上的淳朴民风、百姓安静恬淡的生活。

8月8日,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难,迄今死亡1248人,496人失踪;

8月12日,甘肃省天水、陇南等地连遭暴雨袭击,截止陇南市8月15日,公在陇南市又造成35人遇难;

8月14日凌晨,5.12地震中遭重创的汶川境内多个乡镇发生多处泥石流灾害,又有多人失踪。

8月17日中国官方媒体媒体消息,四川五十县市爆发泥石流

……

舟曲泥石流后,在中国门户网站新浪微博上,榕树下文学网的总编王小山发表微博提示警惕云南德钦成为下一个舟曲,香港商业电台报道在中国西部已经查明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小城镇,有一百三十一个,随后中国《财经网》引自《南方周末》消息:中国至少还有1.6万个与"舟曲"类似等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着700万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自1999年以来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这些隐患点重点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陕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份。

No Flash China Erdrutsch
图像来源: AP

风雨飘摇的小城,象汪洋海上的一条条无望的船。当生命变成冰冷的数字,生者把视线延展在中国的地图上寻找这些不起眼小城镇,在版图上,小到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在哪里?它们如此深刻的被我们知道、记住,是以无以复加的灾难为底色和标志事件。

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国旗降半旗,警笛长鸣,悲伤和忧思笼罩所有的国人。2010年4月,国旗第二度降半旗祭奠玉树地震逝去的生命;时隔不到半年的8月15日,中国政府再次启动全国哀悼日,中国新老领导人齐齐亮相,作为执政者,他们在哀悼逝者时,是否有对重复上演的悲剧的反思,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知道的是中国公民更加清醒,他们已经对当局称作"天灾"的灾难进行反思,试图去寻找灾难更深层次的经济发展或是体制性的原因。

腾讯网上南通网友"书香门第"说:每次付出的总是人的生命,每次都是全国哀悼,问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新的名词:全国哀悼日。

网友"飞扬羽"说:又是哀悼日,以后还会有多少个这样的日子,这是为什么?是谁之过?是大自然?还是人类自己?有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高智商的人类早晚会被自己给灭了。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得越快灭亡得也会越快,这也是硬道理 。地球几亿年、几万年沉积的资源被人类在几百年,几十年内疯狂地消耗贻尽,灾难来了,人们哭泣了,有什么理由哭泣?哭泣的是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小城之殇,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再次叩问是天灾还是人祸,中国经济发展中对小城镇资源的耗竭式开发带来的社会影响评价等,为此德国之声将分别采访了林业专家沈孝辉、经济学家夏业良,去求解灾难中的小城百姓在当前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何生存?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一、"天灾"与"人祸"的再求证:

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8月9号下午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指出舟曲泥石流灾害的五个成因:第一、地质地貌;第二、512地震震松了山体;第三、气象原因,长时间大旱使岩体、山体收缩,裂缝暴露,形成地质隐患;第四、瞬时的暴雨和降雨;第五、地质灾难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等;

对于此观点,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国著名的生物多样性专家,"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部高级工程师沈孝辉,这位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下放至长白山并曾在中国的多个自然保护区做过大量调研的专家有着丰富的实地经验,几十年来,更是中国生态遭人为破坏的见证人。

他首先否定了天灾的说法,国土资源部部长所谈皆为表象而不是原因。他说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先后有两批林业专业人士分别下放至吉林长白山和甘肃白龙江区域,甘肃舟曲白龙江流域的森林大规模砍伐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他说,森林是在天然的水库,具有循环调节的作用,当有大规模降水时,如果森林茂密,降水就会有70%-80%形成地下水,不会成为地表径流,而舟曲的植被几乎被破坏殆尽,每次降水都会形成地表径流,导致水土长期流失。

China Flut Erdrutsch
图像来源: AP

对于记者提到的中国森林覆盖率的问题,他表示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中包括了人工林的数目,中国的人工林大多为用材林,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其综合效益包括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污染、增强土壤肥力、减轻灾害、保存物种及提供木材等等。其木材效益不到综合生态效益的十分之一。因此,人工林(特别是以中幼龄林为主的人工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森林。即使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有的地方看似比例很高,但实际上是单一的人工林,比如三北防护林,这种单一树种的人工林也不具有循环调节和涵养水源作用。

沈孝辉告诉记者,中国林业大学的徐化成教授曾撰文建议中国政府将天保工程改为修复工程,这是有良知的科学家给盲目的政府决策以合理建议和警示,遗憾的是,天保工程还是沦为政府为官一任的政绩,只是政绩而已。人工林出现的负面影响已常见诸于传媒。

记者随后问沈孝辉,在世界上除中国以外的国家,有没有其他典型的关于森林和植被保护和破坏的案例,他说,近期在巴西东北部,已经开始尝到砍林恶果,发生了水灾。而德国,是经历大规模砍林后,吸取教训,人工林进行转轨接近自然化的林业。德国18世纪末开始的人工林运动的结果是把99%的林地变成了非自然的人工林,人工林引起土壤退化,造成森林低产,多病虫害致死亡,这使森林怎样才能永续经营和减少经营成本成为德国林业史上永久的话题。自从1972年的特大风灾后便开始在受灾地上采用近自然林业技术进行科学实验,90年代德国的林业方针转向近自然林业,近自然林业理论认为,森林内的多样化物象是自然发展之规律,而非人力能左右,林业活动应以森林为主体考虑问题。

沈孝辉不无忧虑的重复着,德国在天然林砍伐后用200年的时间来实验出的结果,在中国的今天依然没有任何的借鉴价值,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实,中国的毁林和植破坏如果在不继续破坏的情况下再进行恢复,还要等待漫长的时间。

在本是脆弱的地质基础上过度开发水利,多位专家和公众指出这是此次灾难的主因之一。据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起,舟曲县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大力开发水电资源。5年间,53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签订合同,其中41项已建成或在建,迄今为止大大小小的水电站有1000多座。

China Erdrutsch 8. August 2010
图像来源: AP

2007年,甘肃本土的专家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的余志山,在甘肃科技上发表论文 泄流坡滑坡灾害损失预测及成灾方式研究,对泄流滑坡潜在的威胁提出预警,而白龙江的水电工程将加剧泄流滑坡的变形。 在查阅关于水电建设的相关资料过程中,我们意外发现一条信息,在2006年11月甘肃农业上,署名为白玉龙的作者指出,甘肃省白龙江虎家崖水电站工程泄洪冲砂闸在闸底板基础混凝土浇筑时,在其基础砂砾石未承担任何上部荷载的情况下,闸底板水平段混凝土垫层及基础砂砾石本身出现了裂缝及不均匀沉陷,从而谙合了目前经专家调研得出的水电站工程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结论。《中国经济时报》的记者王克勤也于实在调查后在报道中直指拦洪坝建设中的权钱交易和偷工减料质量的事实。

关于舟曲及汶川所在的四川地区水电开发问题,中国横断山研究会的首席科学家杨勇多年来一直进行调研,正是他,在5.12地震后的第一时间赶往都江堰去勘查大坝的安危,震后他多次在传媒和公开讲座中,呼吁关注四川的水坝的潜在风险问题。另一位四川地质勘探大队的工程师范晓在《中国国家地理》撰文分析大坝有可能是诱发地震的原因。杨勇介绍,越是地质断裂带,往往有丰富的水资源及落差较大的峡谷,利益集团为了利益,以绿色能源的名头开发水电,在水电项目立项上,地质专家、生物多样性专家、社会学家的意见往往被忽视,政府与企业达成利益联盟,而水电开发带来的负面结果将由所在地的百姓承担,水电大规模开发几十年来的恶果已经在中国全面呈现:生物多样性锐减、地质破坏、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引发频繁的灾害及生态移民等社会问题等。

8月17日《苹果日报》上张华的文章可谓一针见血:在人为肆意破坏环境之后,舟曲泥石流已是不可避免,只不过以往都发生在偏远地区,今次则在县城附近,以致伤亡枕籍。因此,官方今次一改以往人为破坏导致泥石流的说法,改为归咎老天爷,藉此撇清官员及政府的责任,既然是大自然发威,那么,跟官员的决策、政府的发展战略,就没有直接关系和责任了。在此情况下,无论损失多大,人命伤亡多严重,都不损及政府的威信,更不会有官员问责下台。

(附:沈孝辉简介):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绿色中国》杂志副总编、国家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他早年在长白山工作,原始森林砍伐导致生态破坏的切身体验,使他毅然走上献身自然保护事业的道路。调到北京后,沈孝辉进行了自然保护区、荒漠化、森林、湿地的大量调研,并在西欧、北美和南美进行旅行考察。并参加了中社院、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的研究项目。20年间,他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著有(含合著)《长白山》、《武夷山》、《中国自然精华》、《万绿之源》、《来自地球村的警报》、《雪山寻梦》、《从世界屋脊到三江平原》等以及300多篇学术文章和环境科普读物。

作者:吴雨

责编:凝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