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台湾自制潜舰为何难掩质疑?

2023年9月28日

9月28日,台湾首艘自制潜舰“海鲲”正式亮相,由蔡英文总统亲自在高雄厂区主持“下水”典礼,但却受到不少质疑。

https://p.dw.com/p/4Wthi
台湾总统蔡英文亲自主持首艘自制潜舰的“命名暨下水”仪式。
台湾总统蔡英文亲自主持首艘自制潜舰的“命名暨下水”仪式。图像来源: Chiang Ying-yi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军方在高雄举行了自制潜舰的“命名暨下水”典礼,这艘名为“海鲲”的潜舰承载了许多人的期盼,却也受到持续不断的质疑。

直到典礼的前一天,曾经参与构建计划和行动的相关人士还在上电视、接受各种媒体采訪,还在为外界对潜舰的种种质疑解释、辟谣甚至反击。

就连在“命名暨下水”的典礼现场,台湾第一艘自制防卫潜舰(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IDS)都不是如一般船只下水一样,是经由船轨滑入水中,且现场的原型舰没有装设桅杆以及电池,都被质疑是为了赶在总统蔡英文卸任之前可以掷瓶、命名的“政治下水”。

对于这些质疑,军方和承建的“台湾国际造船”一律是三缄其口;正式对外发言解惑,都是经由专案小组召集人兼计划执行人、海军潜艇部队出身的前参谋总长黄曙光。而曾经参与初期技术与装备获得等阶段工作的前海军中校郭玺,则是在近一年透过网络平台和媒体邀约,有限度地回应外界对IDS的种种质疑。

但是在一些台派人士的眼中,黄曙光是个不可信的人物,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黄曙光不但是系出蓝营、“根正苗红”的军人,他的妹妹黄珊珊还是民进党心头大患柯文哲在台北市长任内的副手。

郭玺则因为当年卷入震撼法国与台湾政坛的“拉法叶巡防舰弊案”以及引爆该案的“尹清枫命案”,曾表示他本人因此接受了200多次的审讯、家中也被装设窃听设备,一直到2020年裁定无罪。不过在一些台派人士、蓝营人士以及军火商的眼中,郭玺不过是想要“主导”这个耗资数千亿的自制潜舰大饼,而连带地延揽郭玺加入计划的黄曙光,在质疑派人士的心里自然是“罪加一等”。

台湾28日举办第一艘自制潜舰的“下水”典礼,但场地为水泥地厂房,不是可以放水的船坞,遭批“政治下水”。
台湾28日举办第一艘自制潜舰的“下水”典礼,但场地为水泥地厂房,不是可以放水的船坞,遭批“政治下水”。图像来源: Chiang Ying-yi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台湾想要潜舰是众所周知的事情,1960年代的故事不提、到了1980年代好不容易获得了2艘荷兰制造的潜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3任总统时期也有想要经由外购取得,但是在中国外交鼎盛时期,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冒险;到了蔡英文上台执政,两岸军力已经严重失衡,照军方的说法,获得潜舰已是刻不容缓。

虽然台湾设法引入技术,但是世界上有建造潜艇技术的国家就那麽几个,中国要出手封锁不是什麽难事,而且很多技术事关国家安全,郭玺就曾说有些顾问从台湾返回母国,都曾被调查甚至逮捕,加上一些军火掮客中间作梗,困难可想而知,所以台湾军方对IDS守口如瓶的程度,就像戒严时代的保密防谍一样,有些事情可能真的不太好说得太清楚。

不过这些情况在最近这1、2年明显有所改善,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已经确定准许出口主要设备(战管、声纳、鱼雷发射管等等),还有就是国际外交情势的改变,降低了台湾取得潜舰技术的困难程度,所以除了部分比较敏感的装备与零部件之外,“海鲲”的部分规格也已经曝光,例如吨位大约2500至3000吨、六管鱼雷发射管搭载18枚MK-48鱼雷、下潜深度大约可达400公尺等等。

另外就是美国发出了出口许可,拿不到许可的军火掮客也只能断了念头,因为对手已经不是台湾政府或是海军,而是美国国务院、国防部以及美国两大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现在不对外公布的大多是可以判断潜舰性能的外观细节,例如典礼画面出现的“海鲲”原型舰舰首及舰尾的螺旋桨都被遮覆。

至于外界的质疑,其中有因为政治立场不同的、有海军内部派系斗争的、有一开始就认定台湾自建潜舰一定有弊端的、有吃不到这块大饼而不满的、种种不同原因,所以恐怕暂时还不会停歇。而“海鲲”是台湾自建潜舰的敲门砖、是第一艘的原型舰,未来还要经过多项测试才能交给海军成军,计划总共要建造8艘,“海鲲”之后的第二艘、也就是量产型的第一艘,可能要等到2027年。

“海鲲”现在也还没有真正在水下一显身手,但是要消除质疑的声音却又是要“海鲲”自己来证明,所以现在台湾也还称不上是已经具备建造先进潜舰的能力,也许等到日后陆续成军、民众开始有些“光荣感”,才能消除质疑的声音。

不过在民主社会,本来就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或许质疑的声音是不是也可以成为台湾未来逐步改进潜舰性能的动力呢?

詹威克:台湾出生的医界逃兵,曾经客居美国然后到英国从事媒体工作,也研究东亚历史,八十年代离开台湾,绕世界一圈后返台定居。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