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就胡锦涛出访非洲谈中非关系

德国之声中文网2006年4月23日

胡锦涛将于4月24日抵达摩洛哥,开始对非洲三国的访问(摩洛哥、尼日利亚和肯尼亚,加上西亚的沙特阿拉伯)。就此,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研究员。

https://p.dw.com/p/8IbU
国际主义精神?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您能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来,中国历届领导人对非洲的访问和中国对非洲战略的变化与发展吗?

贺研究员:建国以来,中国领导人访问非洲的次数是很多的,挑重要的说,就有63年底、64年初周恩来,83年底、84年初赵紫阳,96年江泽民,97年李鹏,2003年底温家宝,2004年初胡锦涛访问非洲。毛泽东和邓小平没有去过非洲。现在中国对非洲,应该说战略上是一脉相承的,至少从90年代初以来没有什么变化。中国对非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49年建国到70年代末,那时主要是从意识形态出发,提供许多援助,比如修建坦赞铁路。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可以说是横跨整个80年代,那时在对西方开放,重心是发展经济,尤其赵紫阳访问非洲时提出互利互赢的政策。那时就不光是经济援助了,讲互赢,经济利益比较突出。90年代初至今是第三个阶段。六四之后,西方对中国制裁,中国改变了对非洲的政策,政治上、经济上都给予重视,在政治上,把非洲视为同盟军,在经济上,强调互补,在所有方面,包括文化方面,进行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说是一种立体的交流,政府的、民间的同时进行。

德国之声:从去年底中国首次发表对非洲政策文件,到李外长年初访问非洲六国,到胡锦涛现在访问非洲三国,是否可以说中国今年特别重视与非洲的关系?为什么呢?

贺研究员:今年对非洲关系确实是加大了力度。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今年是中非关系建交50周年,1956年5月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埃及成为第一个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从那以后,非洲国家一个接一个地独立,独立一个,建交一个。因此说今年是与非洲建交50周年。50年在中国总是一个大年。二是今年年底有很多中、非之间的活动,年底要举办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次部长级会议,尤其是10月要在北京举行中非峰会,非洲国家领导人都要来。因此说,今年年底、下半年将掀起一个中、非关系的新高潮。至于胡锦涛访问非洲,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其实中国高层早就在酝酿着最高层的访问非洲。

德国之声:西方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现在特别重视跟非洲的关系,以胡锦涛此次访问掀起新的高潮,主要是出于能源的原因。您是怎么看的?

贺研究员:能源是很重要的,但能源只是一个方面,不能无限夸大。中国从94年开始成为石油纯进口国,石油、能源对中国当然是越来越重要,我认为,这些也不必去遮掩,不必去否认,这是很正常的,欧、美、亚洲其它国家不都是一样的吗?中国在石油方面的作为,现在都是企业行为,企业可以到任何地方去发展,投资。跟西方半个世纪以来的作为比较,中国至少做得不差。举个例子,中国帮助苏丹发展石油工业已有10来年的历史,正是在中国的帮助下,苏丹从一个纯石油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苏丹在中国帮助下建成了一个系统的石油开采生产体系,中国还投资了两千多万美元搞生活设施等配套。我们再看看尼日利亚,壳牌公司在尼日利亚搞了50多年的石油开采,结果呢,尼日利亚至今还是出口原油,进口汽油,没有自己的系统加工体系,很不健全,实际上至今仍然是个初级资源输出国。中国在白皮书(对非洲政策文件)中特别提出,要帮助非洲国家提高他们的能力。西方国家好象根本就不这样说吧?

德国之声:西方媒体说中国每年向非洲提供十几亿美元的发展援助,但与此同时,中国每年从西方国家获得大量的发展援助。西方有不少人认为这是矛盾的,不合理的。您怎么看?

贺研究员: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合理的,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在接受援助的同时也提供援助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做法。比如美国,它也提供发展援助,但它同时又负了巨大的债务。中国现在仍然是个穷国,虽然现在在GDP上排名靠前,总量可能确实是大了,但人均收入还很低,还是个贫困的国家。我们自己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非常的大。尽管中国不富,但中国仍然提供发展援助,这跟中国的理念有关系。现在讲弘扬孔学。毛泽东时代中国更穷,但也对外援助,给更穷的国家提供援助。用毛泽东的理论说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德国之声:您认为胡锦涛这次非洲之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贺研究员: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中非友好关系,同时,在中国发表了对非洲政策文件后,借这个机会系统地阐述中国对非洲的政策,同时要跟非洲国家交流对国际问题的看法,共同探讨进一步经济合作的可能性。中国领导人每次出访都会带上很大的经济代表团,出访前都事先就一系列的经济合同达成了一致,领导人去了,当着领导人的面签字,都是那样的。(平心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