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就进入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专访高文东

亭子2008年2月14日

在本届柏林电影节的青年论坛单元上,来自中国的独立导演高文东带来了一部具有强烈写实风格的作品:《美食村》。该片是导演系列作品“城市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关注自己生活城市的角落以及它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发展和变化。下面是德国之声记者发自柏林的独家采访。

https://p.dw.com/p/D7NI
高文东近照图像来源: DW

影片讲述了生活在大连“美食村“的村民和他们的故事。“美食村“是大连曾经繁华一时的商业场所,如今衰落了,成为城市下层居民的聚集地。由于这里低廉的房租,美食村吸引了不少小商贩、打工者、妓女以及小混混等等,三宝和婷婷就是居住在村中的一对男女。有一天三宝在美食村遇到了靠捡破烂为生的父亲,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婷婷、三宝和他父亲的组成了一个奇怪的三口之家。三宝和婷婷为了这个家,付出了所有。

德国之声:高导演,您好!祝贺您入选青年论坛单元。您认为您的作品能入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高文东:选片人跟我说,我的作品很有趣,但是具体怎么有趣,他没解释。我觉得可能是我的拍摄形式比较新颖特别吧。国内不少影评人看了我的作品,大家都觉得这个电影跟别的不一样,很新奇,算是反传统吧,也不知道该怎么写影评,因为以前都没见过这样的东西,发现原来电影还可以这么做,所以大家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种创新,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我不是刻意地去追求另类,而是觉得这个方式最符合我要表达的意境。我对有趣这个评价很满意,说明我的作品不闷。

德国之声:您为什么选择了“城中村“这样一个主题?

高文东:我觉得美食村的兴衰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它没有随着城市一起发展,它滞后,所以它变成了一个城中村。像这样的地方,中国还有很多,建设的时候都是精品,现在成了垃圾。因为城市发展的太快了,来不及思考。好一点的可以拆掉重建,像美食村这样,因为历史原因又拆不掉,拆不掉怎么办?就留在那里,像一个伤疤。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了,基本上像我这样年龄的人,都经历了城市化进程的变革。

我现在住的地方也是我的家乡,但小时候生活的那个环境和今天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乡土被高楼大厦取代。以前的乡亲,现在成了邻居。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物是人非”,是一种人对于成长之后那种变化的怀念,而我站在如今的故土高楼上,感到的却是“物非人是”。两相比较,后者要比前者更悲凉。因为你所有关于成长的记忆都没有了,那种心情跟你失去亲人没什么两样。但在大多数人看来,城市发展了,人们生活变好了,物质上去了。我不反对发展,但我反对拆掉历史,拆掉记忆。就像许多城市,每天都在建设,每天都在拆历史,拆建筑,拆老房子,拆得太多了,不一定是给子孙后代留点什么,但只要要给自己留点什么吧。

德国之声:您的这部作品跟普通的电影不太一样,大部分的电影都在给观众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在您的电影里,观众只看到了支离破碎的片断。您把美食村村民的各种生活场景拼在一起,甚至连很多关于主人公的细节也没有完全交代清楚。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

Berlinale Filmszene Sweet Food City
《美食村》的一幕

高文东:这应该算是我对生活的理解在电影拍摄上的一种延续吧。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仅仅是事情的一部分。比如说你在街上看见一对情侣在吵架,你看到的是他们在争执,可是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吵架,你看不到原因。不是每个故事都有开始和结果,我们这一生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一个个事情的片断,很多时候感动我的可能仅仅就是一个瞬间而已。对我来说,电影也好,或者是其他艺术形式,不一定非要展示一个完整的结果。电影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既然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片断,为什么电影要展示完整的东西呢?而《美食村》这个题材跟我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我们在美食村生活了那么久,所感受到的很多都是片断式的。我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刻进驻了这个村子,看到的是村民生活的片断,我无法追溯他们背后隐藏的故事。

德国之声:您的影片写实性很强,甚至有点像记录片的风格。您在剧本设计上是如何考虑的?

高文东:在拍摄中,我们对剧本的调整很大。开始我们的剧本故事性很强,后来在拍摄了大概两个月左右的时候,突然发现剧本之外,在村中发生的事情更鲜活立体,是按照剧本拍摄所达不到的效果,我们觉得这样的东西更真实。而且随着我们进驻美食村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发现自己对美食村的了解远远不够,于是我们决定抛弃之前两个月的拍摄素材,也开始调整之前的剧本,来寻找一种新的拍摄方式,然后找到了现在这种形式:记录自然发生的事情,所以观众看到的很多场景都是即兴的段落,都是事先没有商量好的。

德国之声:作为一部近乎记录片的电影,您是如何挑选演员的?

高文东:除了男女主角是专业院校的学生之外,其他的都是美食村村民本色出演。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我们请不起专业演员。这部影片中的演员基本都没有拿到报酬,除了扮演男主角父亲的拾荒的大爷,他也是美食村的村民,因为我们的拍摄耽误了他挣钱的时间,所以我们付给他一些报酬,作为补偿。另一方面,现在有一种说法是专业演员非专业化,非专业的东西更真实,更贴近生活,特别是我们这样的电影,就是希望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这是专业演员很难达到的,因为他们即使再专业,仍然是演员。美食村的村民一开始有些抗拒镜头,躲着镜头活动,后来他们也慢慢习惯了镜头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能捕捉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

德国之声:作为独立导演,您是如何筹集资金的?

高文东:基本上是朋友帮忙,还有自掏腰包吧。这部电影的成本在十万人民币以下。我们参加本次电影节的很大目的就是希望能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为下一部电影做准备。

德国之声:这部影片是您的第二部作品,算是职业生涯的刚刚开始。您本人并不是专业出身,您是怎么走上拍电影之路的?

高文东:我大概是从98年开始萌发电影梦的,那个时候很大程度上受了贾樟柯的影响。之前在校园里还疯传《北京杂种》,大家都觉得张元很厉害。还有就是《小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觉得国内我们这一代做电影的人都受到贾樟柯的影响,他的力量太大了,简直绕不过去。他对我做电影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不是体现在电影的拍摄风格上,而是实现电影的方式:通过参加影展获奖,然后募集基金来拍摄下一步电影。另外我觉得网络是我们这一代做电影的人身上很强的符号。如果说第五代导演是学院派,第六代导演跟学院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话,那我们这一代的特点就是跟网络关系紧密,透过网络特别是论坛聊天室进行讨论各种跟电影相关的话题,比如说制作技巧、发行渠道以及如何降低成本等等。这些交流算是加速了我的电影梦的实现吧。

德国之声:国内有媒体评价您为电影爱好者,您如何看待这种评价?

高文东:一开始听到这个评价的时候,我有点愤愤不平,觉得这种称呼似乎降低了我的专业性。但是过后我也释然了,自己本身就不是专业院校出身,如果我能一直保持电影爱好者的心态来拍摄电影,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德国之声: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祝您的作品在青年论坛单元获得好成绩!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