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拉出自传
2013年10月9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书的名字很简单《我是马拉拉》。副标题《为争取教育权利而遭塔利班枪击的姑娘》。书的封面印有她的头像,戴着粉色头巾,眼神严肃。16岁的马拉拉(Malala Yozusafzai)撰写的自传本周出版发行,整整一年前,她曾遭遇巴基斯坦塔利班的袭击并身受重伤。
时间回到一年前:2012年10月9日,马拉拉和朋友们一起走在放学的路上。她在家乡斯瓦特河谷(Swat-Tal)已小有名气,但她同时也是塔利班的眼中刺、肉中钉。这名教师的女儿公开违背塔利班的规定,为女孩争取上学的权利,甚至在BBC的博客上将她的维权活动公布于众。那天是周二,塔里班一伙人冲上校车吼问道:"谁是马拉拉?"然后将她击倒在地。马拉拉头部中枪,情势不妙,她在接受紧急手术后被送往英国,并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从死神手里夺回了生命。现如今她和父亲以及两个兄弟一起在英国生活。
一夜之间闻名世界
"谢天谢地,我还活着。"这是马拉拉遭受袭击后在伯明翰的一家医院里苏醒后的第一个想法,她在书中记录道。她继续写道:"当我想起那个枪击我的男人时,心中并没有邪恶的念头。我不想报仇。"马拉拉突然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公众人物。她的康复过程备受国际媒体的关注。她的遭遇使她在一夜之间成为反对镇压女性斗争运动的标志性人物。很快也不难看出,塔利班原本想使其噤声的计划已化为泡影。马拉拉又重新发声,毫无畏惧,而且是站在比先前更大的舞台上。她把自己的主要愿望用寥寥数语概括在自传中:"我想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不想要大家对我个人的帮助,我只希望,大家能支持我致力的事情:和平与教育。"
西方国家高度赞赏这位巴基斯坦女孩的坚持努力,马拉拉因此获得包括本年度的国际儿童和平奖和大赦国际的"良心大使奖"在内的多项大奖。2013年6月16日,马拉拉16岁生日当天在联合国青年大会上发表演讲,并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她也受到了英国女皇的邀请,同时也是周五即将揭晓的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人。
赞赏与辱骂
"如果她真获得了这份殊荣,这简直就好似我们大家都得到了这项奖。" 斯瓦特河谷的六年级学生古勒(Gul Panrha)说。马拉拉曾经所在学校的老师卡里希(Fazal Khaliq)也持类似看法。他为自己这个曾经的学生倍感自豪。"她用自己所遭受的痛苦为家乡做了好事。以前斯瓦特河谷这个名字总是会被人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他向德国之声介绍说,托马拉拉的福,现在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在斯瓦特河谷也有和平和渴望教育的人。
马拉拉在巴基斯坦不仅有支持者。"遭遇袭击和离开家乡,特别是她在联合国发表演讲后,这里掀起了一场着实令人作呕的反马拉拉运动。" 伯尔基金会伊斯兰堡办事处的负责人彼得森(Britta Petersen)向德国之声透露,巴基斯坦人民对马拉拉的努力反应各不相同,彼得森对此进行了数月的观察。"马拉拉的父亲被指控利用自己的女儿。他被骂作皮条客,马拉拉则被称作'西方的妓女'。"
返回祖国希望渺小
马拉拉在新书发表之际接受了BBC的电视采访。采访中,她呼吁和塔利班进行对话。她认为这是"解决问题和反对战争的第一步"。另外,她同时表达了自己尽快回国和活跃在巴基斯坦政治领域的愿望。彼得森认为这些计划不切实际。"目前看来,正是因为巴基斯坦对马拉拉来说过于危险,所以她才只能在英国生活。"在彼得森看来,马拉拉的梦想成为现实以及她对巴基斯坦的未来产生影响的机会"小之又小"。
作者:Esther Felden 编译:安静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