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很多德国人不知道,上海已成了一大经济中心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10月23日

第一届德中经济会议以“中国-新机遇”为题,目的是要帮助有志于开拓中国市场的德国企业了解中国,为他们搭桥和建立网络。

https://p.dw.com/p/4FG5
汽车和手机市场都有饱和的趋势图像来源: AP

虽然每位与会者必须缴纳两千多欧元的会费,但中国尤其是德国各企业还是派出了共250多名领导决策层人士前来参加会议,这大大超出了主办单位“经济周刊”的预料。而会议的第一天也没有让人失望,德中专家们围绕中国市场向参会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信息。

根据德国联邦工业总协会主席罗哥夫斯基的报告,中国是德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而德国则已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德国与中国自1972年建交以来,两国贸易目前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但在前景看好的同时,德国一些企业抱怨中国市场变化迅速、难以预测。中档汽车以及手机等已开始滞销,而这两类产品又恰恰是德国的强项。德国一些企业不免略有怨言,抱怨中国市场风险太大。但中欧技术和经济合作协会会长徐秉经承认市场有饱和的危险,这意味着产品必须不断更新换代,使产品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如果能做到这点,市场就会在你手中。

德国现有1600多家企业在中国营业。他们都对中国市场有所分析。DEGUSSA 公司中国部主席巴登便以他在中国积累的经验向化学和制药界同行指出了中国化学市场的特殊性。巴登说:
“中国政府对于自己所追求的目标非常明确。他们而且就从这点上开始改革。对化学工业来说,这就意味着中国不以传统化学为重点。而欧洲在传统化学方面却是遥遥领先的。中国现在重视的是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化学。生物化学、催化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等现在受到中国的促进,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的专利,而这些专利并不是首先在欧洲或在美国登记的,而是在中国登记出台然后走向世界的。”

尽管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兴趣越来越大,但企业家们发现,德国年轻人对学中文却并没有多大兴趣,企业界因此缺乏新人。中国现有三万多留学生在德国学习,而德国在中国的留学生则不过是中方留学生的一个零头。对上海地铁有所贡献的德国地铁股份公司董事长科尔伯对此进行了批评。 科尔伯说:

“如果我是个年轻人的话,我就会做一个潜在发展分析,看看自己怎样才能前途远大。那我就会发现,我要学中文。中国,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可我们现在在这方面缺乏人手,这当然与目前的政治有关,但也与我们国家不够敏感有关。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上海已成了一大经济中心。他们安安静静地坐在老家,一点也没有注意到,他们正在失去他们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