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总理会:有分歧但气氛明朗
2010年7月17日天气闷热但气氛明朗
德国总理默克尔为期3天的访华行程中一个重要话题是环境和气候保护。看看北京的天气就会发现这个议题确实非常切合实际。默克尔到北京的第二天天气闷热,天空灰蒙蒙的。也许因为这一原因,欢迎仪式移到了人民大会堂里面。在厚厚的地毯上,仪仗队的步伐不如在广场上显得铿锵有力,鸣礼炮这一项也取消了。默克尔对此从容应对,在经过前一天的长途飞行后,身穿白色西装外套和黑色长裤的默克尔显得精神充沛,对她这一天紧张的日程安排来说,或许是个好的开端。
满满的日程表
默克尔和温家宝为这次推动德中关系的访问作了很多计划安排。两位总理发表了一份"28点联合声明",内容涉及在环保、气候保护和社会领域的合作。默克尔在同温家宝会谈后对媒体表示,双边关系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层面。她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德国经济走出全球危机的阴影。温家宝也认为危机也意味着机遇,他说,两国间相互的信任和理解加深了。
温家宝和默克尔出席了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中方与德国代表团签署了共10项合作协议,包括水资源利用、电动车、生态公园等项目。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举行,这里白色的大理石墙壁、明亮的光线和色彩更使气氛显得轻松愉快。
"引导民众"vs."批评和调查"
此前在比河北厅朴素和小巧一些的福建厅里,默克尔和温家宝参加了一个有关媒体角色的对话活动。这是前一天由"德中对话论坛"建议发起的,这一论坛由30位经济、学术和文化界人士组成,论坛为期5年,目前是第二期。不久前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进行的一项有关德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调查研究或许也促成了这一对话。
中方对德国媒体的中国报道尤其不满。温家宝希望媒体"多报道德中两国友谊和合作的光明面"。论坛中方代表、前外长李肇星的话更有宣传意味,他认为媒体应该"引导民众",向对方国家学习。中德双方谁还需要作"功课",可以从最近的一项问卷调查中看出:90%的中国受访者对德国有好感,而德国受访者中只有50%对中国有积极的印象。
德国总理态度友好,但她明确指出了为什么双方在媒体的争论中没有交集。因为威权体制和民主体制下媒体的作用有很大不同,在民主体制下,媒体应该是"批评性和调查性的",但默克尔也不断补充强调要"促进相互理解"。但奇怪的是,没有人谈论中国的媒体。
足球将大家联系到一起
对于过去几周最重要的话题-南非世界杯,中国媒体比德国媒体的报道要多得多。这个话题感染了所有人,不管是德国人还是中国人,包括中国总理温家宝。他称赞德国队"充满活力与朝气",积极地代表了德国的形象。在翻译讲这句话的时候,默克尔在椅子上有点坐不稳的感觉,让人想起她在世界杯观看德国队和英国队比赛时,德国队进球时的兴奋之态。当然她不会像当时那样跳起来与周围的人拥抱,只是礼貌地对温家宝的话表示了感谢。然后又加上一句,德国队也代表了"尝试新的道路"。这是不是对中国的一种敦促激励,还需要时间来证实。
周五晚些时候,默克尔还会晤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周六,温家宝将陪同默克尔前往西安参观访问。
作者:贺志勇 译者:叶宣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