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大选后 商界如何与专制中国打交道?

2021年9月7日

德国坚持了数十年的“以贸易促转变”政策已经被证明对中国基本无效。在这一背景下,德国经济界应该怎样与中国做生意?在德国大选前夕,各主要政党议员与德国工业联合会举行了一场线上研讨会。

https://p.dw.com/p/400fT
Symbolfoto Handelsbeziehungen zwischen China und der EU
欧洲以及德国数十年来贯彻的“以贸易促转变”政策,在应对当今中国时已经失灵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K.Ohlenschläger

(德国之声中文网) 绿党议员特里廷(Jürgen Trittin)在这场由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组织(BDI)的研讨会上指出,在面对中国时,德国"以贸易促转变"的对外经济政策,已经宣告失败:"贸易额在增长,但是转变非但没有发生,中国在许多方面还出现了倒退。"特里廷认为,德国亟需一套全新的贸易政策,来适应中国问题的挑战。"否则我们就会面临在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之间选边站的局面,这会让我们付出高昂的代价。"

执政联盟的社民党议员施密德(Nils Schmid)并不完全认同"以贸易促转变政策失败"的观点。他认为,该政策早年间对苏联起到了不小的成效,对改革开放早期的中国也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并不能否定该政策。"然而,这一政策现在却失灵了。"

另一名执政党议员、基民盟的哈尔特(Jürgen Hardt)则认为,放弃"以贸易促转变"、转而高举制裁大棒,并不一定能取得比现在更大的成果。哈尔特说,中共政权与中国民众之间"以经济繁荣换取服从专制"的契约依然存在,"而只有在中国外贸持续强劲的情况下,这一契约才能得以维持。"他认为,正是由于德中之间的紧密经济联系,让德国政界依然对中国当局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Jürgen Hardt
基民盟议员哈尔特: 中国当局能够撇开经济可行性问题,直接用大规模补贴来实现长期国家战略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S. Stein

和自由民主国家结盟对抗中国?

在哈尔特眼里,经济领域的中国威胁主要来自另外一个方面:西方国家的贸易政策主要考虑经济上的可行性,即便是大规模的政府补贴计划,也必须要经过议会的激烈争论;反观中国,当局可以用行政力量无视经济上的可行性,直接出台大规模的补贴,从而去实现长期的国家战略。"中国在5G领域的大规模研发投入、对相关企业的大力扶持就是例证,其结果就是物廉价美能打败任何对手,而这只是因为中国想要占领这个市场,并非因为这样做能给股东带来多大的利润。"哈尔特建议,欧盟应当和尽可能多的贸易伙伴签订涵盖人权、环境、劳工规范的贸易协定,"一旦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中国这样的专制国家就不得不考虑也同样加入进来,遵守我们制订的规则"。

自民党议员维泽(Sandra Weeser)也有类似的看法。她说,德国或者欧洲和加拿大、南美等贸易伙伴谈判贸易协定时,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方法,而非追求一步实现高标准,从而降低贸易协定签署的阻力。"否则我们就会把那些国家都推向专制中国的怀抱,这种道义上的责任我们可承担不起。"

Nils Schmid
社民党议员施密德: 要想和中国对等,欧洲必须追求战略自主性图像来源: DW/M. Soric

社民党的施密德则有些担忧地指出,哈尔特、维泽所提到的"降低自由民主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其实际操作的难度也并不小。"如今没有人会认为,能够和当前美国政府以及美国国会达成一份重量级的贸易协定。不再是我们欧洲人不愿和美国签协定,而是美国人不愿意。"他呼吁,德国社会各界应该更加重视"欧洲自主性"的战略价值,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一味地强调跨大西洋关系;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与中国打交道时的"对等问题"。

主持这场研讨会的德国工业联合会(BDI)随后向收看直播的观众发起了提问:德国是否应当和专制国家也签署贸易协定以加强经济合作?在投票的数十名观众中,赞同票略微过半。

对此,绿党议员特里廷指出,当今世界的许多问题,若要寻求解决方案,都不可能撇开中国与美国中的任何一个,"这既包括气候保护、可持续发展,也包括全球脱贫这样的议题。"

担任此次研讨会主持角色的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BDI), 是36个工业行业协会组成的经济政策性总会。联合会的职责是维护及促进其关联工业行业的所有共同利益,也是德国工业界最为重要的议会外游说组织。尽管其提议并不总是直接转化成为政策,但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就在几天前,该组织呼吁欧洲企业在和中国做生意时,必须要"认清不可逾越的红线",其中包括强制劳动和使用童工。该组织主席鲁斯武姆(Siegfried Russwurm)说:"谁想继续享有(欧盟的)自由市场准入,谁就必须遵守基本的规则,同样地开放本国市场。"此外,在2019年,该组织赶在欧盟官方之前,率先将中国定义为"体制竞争对手",指出"在我们的自由,开放和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体系和中国的国家主导经济体系之间,一场制度竞争正在展开。"

© 2021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