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学者激辩“中国博客文学”

2010年7月12日

近日,科隆中亚艺术博物馆举办题为“从网络文学、博客文学看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主讲、《红楼梦》的德语译者吴漠汀教授的发言引发了一场德国学者之间关于网络文学到底是不是文学的争论。

https://p.dw.com/p/OHRk
中国当今绝大多数文学作品通过网络得以传播图像来源: AP

过时的中国文学

在吴漠汀教授(Martin Woesler)眼中,德国人对当代中国文学几乎一无所知。因为来自中国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德文后投放到德国市场时,它们在中国已经过时。比如法兰克福书展上展出的中国文学作品平均出版年龄为5.5年。因此德国人对中国人现在正在看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了解得少之甚少。最近几年25位常居中国畅销书排行榜的作家中,只有4人的作品有幸通过法兰克福书展和德国读者见面。吴漠汀教授解释说:“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因为德国的出版社当然也是从商业利益出发,怕翻译出来的书没人买,像于丹的“孔子(论语)心得”还能找到一些读者。但是她后来出版的,在中国同属畅销书的《孟子心得》想在德国找到读者就难了。”

网络文学与博客文学

吴教授近年来尤其关注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他发现,中国网络文学的读者群比印刷书籍的读者群大50倍。网络文学的销售量和阅读量已经超过传统印刷书籍。和传统书籍相比,网络文学受官方审查制度的影响更小,在内容上更自由。网络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博客文学亦是吴教授多年来关注的对象。他说:“第一次我开始关注的原因是中国有一个新的规定,要先申请一个号码,才能继续写博客。当时我就检查了一下中国博客的特点,我发现在中国,博客的角色比在德国重要。大约百分之九十九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是在网上发表的,这百分之九十九里面有百分之九十八是博客文学。当然有一些博客不能算文学,但是也有一些有质量的,有文学性的博客。我觉得在德国这种传统还没有,但是我们在这一方面可以向中国学习。”

博客文学带来的讨论

吴教授认为,互联网不仅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其本身对文学作品在内容上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博客文学的诞生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其影响下,文学作品诞生的过程发生了一种逆向性的改变,以前的畅销书作家都是先出书,后写博客。而现在像韩寒这样的作家都是先写博客,再出书。但至于博客究竟算不算文学的问题,与会的科隆大学汉学系教授菲廷霍夫(Helmolt Vittinghoff)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一直抵制的是博客文学这种说法,我看过了许多博客,如果韩寒写:我今天赛车的时候出车祸了。这是文学吗?类似这样的毫无意义的内容在中国的博客中随处可见,我看过的博客中95%没有任何实际内容,就像我的小侄子坐在那里随便写一些完全没有意义的东西一样。”

德国学者关注韩寒

幸运的是,韩寒的博客中至今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流水账式的文章。相反,他的文章引起了吴漠汀教授的注意,他也是德国第一个正在将韩寒的作品翻译成德文的人。讲起翻译韩寒作品的过程,吴教授说:“翻译韩寒的作品特别有意思,因为第一他是幽默的,第二他有一些地方是虚拟的。你一下子就会觉得很奇怪,恩,这个不可能发生。但是后来他还继续描写这个好像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些人有什么反应。所以这个有意思,和许多别的作家都不一样。他用讽刺的写法,跟鲁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同。”

吴教授每天都要阅读的两个中个人的博客,一个是韩寒的,一个是艾未未的。但是他经常会遇到打不开艾未未博客的情况。尽管如此,他仍然相信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值得德国借鉴。在他看来,许多德国出版机构还没有意识到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将是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杨柳/任琛

责编:石涛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