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开设“防洪硕士”专业

2007年9月2日

德国人,尤其是德国东南部萨克森州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2002年8月那场历史罕见的洪灾。当时,小溪成河,而原本并不宽阔的易北河却变成滔滔大江,造成亿万损失。科学家们说这是500年不遇的洪灾,他们也因此大获丰收,教学科研经费大增,其中之一是新开设的深造专业“防洪硕士”(FLOODmaster)。

https://p.dw.com/p/BafL
易北河洪水图像来源: AP

五年前,萨克森州到处大坝决堤,村庄淹没,文化名城德累斯顿刚刚彻底翻新的火车总站突然变成中流砥柱,博物馆中价值连城的艺术收藏险些被洪泛吞没。有关这场罕见洪灾的电视报道传遍全球,当时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维伯沃(Wisnu Wibowo)也和世界上无数观众一样,面对那洪水大肆泛滥的惊心动魄的画面,惊诧不已。他说:“我在电视上看到如此严重的洪灾报道,不禁自问,这种事怎么可能发生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欧洲呢?难道那里也有管理不当一说吗?”

这位年轻的水文学家随后决定,找机会亲自到德国来了解一下。去年,他开始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同时修习“防洪硕士”课程。该课程是2003年新设的,旨在向大学生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介绍特大洪灾的综合性风险分析与管理知识。目前在读学员之一是德国大学生瓦尔策(Andre Walzer),他的学习重点是海岸洪水,他将来的志向是从事援外发展工作。他说:“原来我老是以为,防洪措施不就是修个堤坝什么的吗,别的没什么。其实不然,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对我来说,最重要的防洪因素是各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而且必须是非常密切的交流和沟通,否则就一事无成。”

防洪硕士课程就是以交流沟通为核心设计的。项目负责人伯恩霍费尔(Christian Bernhofer)解释说:“防洪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防洪问题是一个整体性问题,必须同等对待和考虑各个不同方面的因素。要考虑物理因素,也就说了解雨是怎样形成、怎样聚集、怎样降落的,最后在地面又是怎样汇集到排水系统的,了解降雨是怎样影响建筑物、影响人类的。但我们也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也就是说假如出现洪水的话,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它可能造成的损失,以此降低它的风险。这一系列内容涉及的学科面很广,大学一般的专业设置满足不了它的需求,因此有必要为此创建新的专业,按需所求提供相应的课程安排。”

该专业的所有课程都使用英语,外国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学习。之所以使用英语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新设的这个专业属于欧盟委员会资助的一项综合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名为FLOODsite,意即“洪水综合风险分析与管理方法开发”。今后,德累斯顿这个专业的毕业证书将享有欧洲硕士学位的级别。为此,德累斯顿的科学家们已经和其他欧洲国家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合作。水文学家泽格特(Joerg Seegert)介绍说:“我们和意大利、英国的同事一起制定了一套计划,因为这两个国家的高校也开设了类似的专业,进行类似的教学,有些内容还是互补的。我们也请国外科学家来办讲座,带来新想法、新思路,在内容上推进我们的教学工作。”

主要用英语开课的另一个原因是一旦发生洪水,需要人们迅速做出反应,但必须和其他国家协调行动才行。欧洲的大河往往流经好几个国家,源头也往往分散在好几个国家。2005年,攻读防洪硕士学位的学生对蒂萨河进行参观考察时就亲身体验到这一点。这条河源自罗马尼亚和乌克兰,主要流经匈牙利,经常发生洪泛。而2002年易北河发的那场五百年不遇的洪灾,相当大一部分水量就是相邻的捷克由于当时和德国抗洪部门沟通不够,不合时机地打开水库闸门放出来的,其后果自然是导致德国这边雪上加霜。如今,边境两边的管理人员已经找到了共同语言,而且关系密切。德累斯顿环境局的防洪硕士塞弗特(Jens Seifert)介绍说:“捷克同事彻底改变了他们的水库管理规定。现在他们每放一立方的水,都会非常仔细地考虑在其他地方把它排走,进行平衡。他们向我们担保说,虽然我们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流到德国的水,绝不会抬高一分水位。”

塞弗特表示,共同寻求解决方案,这才是最最重要的:发生洪灾之前,特别是之后,大家共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2002年,他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在抗洪第一线,切身体会到面临如此严峻的紧急情况,许多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他介绍说:“你必须和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你不能为了求功心切而草率从事,你必须坐下来,头脑冷静地考虑下一步该做什么。考虑你想采取的措施真的可以排除风险吗?还是仅仅是造成一个保险的错觉,而实际上它根本做不到排除风险。或许人们甚至可以考虑,有意不做100%的技术性防洪措施,以使人们时刻保持警觉,保持风险意识,找到一条和洪水和平共处的途径。”

塞弗特指的是很实际的东西,比如说,住在离河岸不远的地方的居民是不是应该把家里的取暖设备、配电设备安装在二楼,而不是按德国的传统习惯安装在地下室。住在小溪边的居民是否也应当做此考虑,因为小溪有时也可能变成滚滚洪涛。还有,人们是不是也应该让给河水一定的空间,而不是一味占用河床?女大学生霍斯滕(Theresa Horsten)不久前还切身体会到人类这种做法的危害性。霍斯滕的家乡是德国西部的锡根地区,那里从来没有发过大水,但不久前,情况发生了变化。霍斯滕介绍说:“那儿修建了一条快速公路,导致一条很小的、从来没有‘前科’的旁流小溪发了大水。修路工程设计的溢洪池显然没有起到作用,致使更多的水流向小溪,把我们那儿淹了两次。”

印尼学生维伯沃此间已经发现,德国在防洪方面不存在管理不当的现象。2006年春天,德累斯顿再次发生水灾,他认为德国这次的抗洪管理就很好。但他也发现,就像在他的家乡一样,新建住宅区越来越靠近河岸、海岸的现象德国也存在。那么维伯沃将准备如何在他素有“千岛之国”美称的故乡应用在德国学到的知识呢?他说:“回印尼后,我会继续在大学任教。我将会把我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带进印尼大学,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努力排除管理不当的现象,开发适合印尼国情的管理方案。”

德国和印尼,不仅文化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而且抗灾防洪的管理手段也大不相同。还有,“千岛之国”的各个岛之间也有差别。维伯沃将来的任务可是不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