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愿与中国携手援非
2013年2月4日(德国之声中文网) 中国近年来的对非援助项目,时常遭到西方国家的批评。欧洲国家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中国援助项目不考虑非洲当地的人权状况,唯经济利益是图。然而,本周日(2月3日),德国发展援助部长尼贝尔(Dirk Niebel)在接受《世界报》采访时却表示,德国与中国,应该在对非援助上展开合作。
尼贝尔说,欧洲的发展援助项目,并非推行新殖民主义,而是切实推动非洲等地国家的发展规划;尊重人权是援助的基本前提。他指出,欧洲由价值观驱动的发展援助项目,常被中国视为干涉他国内政。尼贝尔认为,当发展中国家想要改善政府治理时,便会来寻求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帮助,而当他们需要兴建大型基础设施时,就会找中国;在援助出资国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竞争关系。
尼贝尔强调,中国的基础设施援建,远不止开采资源;总体而言,这些援建项目对非洲国家有着积极的作用,兴建的铁路、港口、机场对这些国家帮助良多。尼贝尔说,德国没有如此雄厚的财力去支撑这些大型项目。许多非洲国家也同时意识到,来自中国的援助,更为关注经济利益,而非价值取向。
尼贝尔指出,因此,中国与德国应当在该领域开展合作,共同促进非洲国家的发展。欧洲国家的价值取向以及丰富经验,与中国的成功发展道路可以有效的相互结合。尼贝尔说:"我们已经和巴西、印度展开了相似的合作,为什么就不能和中国呢?"
对非援助 各有不同
去年7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刊文指出,中国对非援助中,特别强调"经济效益"。例如,中国在帮助非洲抗击疟疾时,为中国本国的医药企业创造了大量机会;事实上,近年来,对非医疗援助已经成为了中国药品的重要出口市场。
更多的批评则集中在人权领域。中国援建的埃塞俄比亚"吉布3"水坝工程,将破坏流经地带的居民生存环境;有消息称,该国军警对居民采取了多种强制手段,迫使他们搬迁。然而,中国供货商东方电气以及投资方中国工商银行并没有对此提出交涉,坚持执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还在扩大。在去年7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承诺在3年内再提供200亿美元贷款,比之前3年提高了整整一倍。媒体报道称,这些贷款投资额,将主要流向中国的国有企业,其中不少是资源开采型企业。目前,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
而德国则由于此前未能兑现出资援助承诺而受到批评。早在2005年,八国集团承诺将对非援助金额在五年内翻倍。然而,到2010年,德国在发展援助方面的支出仅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0.4%,离此前制定的目标0.51%还有一定距离。国际经合组织对此提出强烈批评,并指出,这些未能兑现的款项,原本都是用于资助辍学儿童重返学堂或者为非洲民众提供亟需的医疗卫生服务。按照已经制订的目标,德国政府应在2015年前,将发展援助款项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
报道:文山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