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180909 Filmfestival Taiwan

2009年9月26日

德国吗?那是皮裤子和烤猪肘的国家,还有冷天气,海德堡和高速汽车。这些大体上就是台湾人对德国的模式化看法。远在1万公里之外,德国对大多数台湾人就跟东亚对德国人来说差不多的陌生。然而通过电影可以更多地了解在德国究竟发生些什么事情。

https://p.dw.com/p/JpUZ
台湾电影节图像来源: 11. Taipei Festival Taiwan 2009

一般来说,每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德国电影能够来到台湾上映。在台一个主要放映艺术类电影的影院里就正放映着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Christian Petzold)的"杰里科"(Jerichow)。台湾人对好莱坞影片和来自邻国日本和韩国的电影兴趣要大得多。但在几周前,德国电影忽然几乎无所不在,用影片镜头做的海报和横幅装饰着这里的商业街。台湾电影节开始了,今年的专题是"柏林"。

电影节期间可以看到30多部德国电影,从无声电影时代的作品到今天的新作都有。台湾人排着队买票,工程师曾红就是其中一个,他说:"对我一个台湾人来讲,德国是个很遥远的国度。我对德国的印象就是希特勒时代,或者说,我很少在我们台湾的电影里面看到关于德国的介绍、报导。今年台北(电影节)主题就是介绍德国。东西德这两个国家已经合并了一段时间了,我对德国的一些文化、艺术也更加好奇。"

但开幕影片却让许多观众一头雾水。这部片子叫"德国09",由13名导演的13个小故事拼成,一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当代德国人心理状态马赛克拼图,在没有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几乎无法看懂其影射的内容。

Bilder zum 11. Taipei Festival Taiwan 2009
《再见列宁》的导演与台湾观众图像来源: 11. Taipei Festival Taiwan 2009

"德国09"以德国现代电影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德国之秋"为样板。对许多关心电影的台湾人来说,70年代和80年代初是德国电影的代表时期。电影节主席、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一上来就提到那个时代响亮的名字:"法斯宾德年龄跟我差不多。我们那个时候就看他的片子。1989年我有去柏林,参加柏林电影节,就是我那个片子'悲情城市',那时候东柏林可以放我的片子,那时候墙还没拆,但是两边已经通了。我感觉德国电影的变化,其实可以作为我们今天中国大陆跟台湾之间的一个角度。因为这个变化是很过瘾的。这个变化是很值得讨论的。你看70年代的'德国之秋',法斯宾德他们拍的,就是讲一个德国总裁被恐怖分子绑架,后来好象撕票了,电影就讨论那时候政府跟恐怖主义的整个结构。中国大陆跟台湾不可能有这种角度,尤其是中国大陆。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参考的角度。其实两岸现在开始和缓,开始合作,其实电影上面应该把长久以来的两岸之间的差异,不管是政治的,或者是意识形态的,文化的差异,其实可以大量地讨论的。因为我感觉东西柏林的合并反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台湾人在电影节上不光能欣赏德国的经典旧作,而也能看到诸如"所有其他人"这样的新电影。该片在今年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银熊奖。歌德学院台北分院院长马库斯·魏伦哈特认为,象这样的新影片应该在德国的对外文化工作中占有固定的席位,"对我们来说,电影是能把德国三维地、生动地介绍到台湾或者东亚的理想媒体。在一部电影里,人们经历的德国跟一部文学作品、一段理论或者报纸上的不一样。这是电影媒体的质量所在,其可视性,它真的能把一段凝聚起来的德国介绍出去。"

Bilder zum 11. Taipei Festival Taiwan 2009
电影节期间的台湾街头图像来源: Klaus Bardenhagen, taiwanreporter.de

象"再见列宁"这样的影片效果就特别好。这部电影虽然描述的是东德终结和德国统一之际的故事,但这些是观众顺带了解到的。影片突出的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爱。与这部的电影一同来台北参展的导演沃尔夫冈·贝克尔说,这种故事台湾人也同样看得懂,"感觉得到,电影里那些关键情节被观众认识到了,这是我非常看重的那些情节。比如看观众是否在同样的地方笑了,在某些地方他们是不是也若有所思,是否从情感上理解了要表达的一些东西,还是受到不同的文化环境的限制。"

也许电影真的能改变外国人眼里的德国形象,使之变得更好。"再见列宁"给台湾作家马克斯·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些哲学家,有一些诗人也出现在德国,德国给我们一般的印象是比较冷静的,比较理智思考的。可是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也感觉到,中间有很多很多热情的部分。"

作者:Klaus Bardenhagen / 平心

责编:达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