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特朗普
以色列-哈马斯战争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德语
以使用国家数量来算,德语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语言,也是世界大国语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德语媒体:恢复对话总是件好事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到访北京,这是五年以来,访问北京的最高级别美国官员。中国总理李强访问柏林,并开启第七届德中政府磋商。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和西方的对话渠道正在逐步恢复。
德语媒体:切莫做在美中之间中立的白日梦
《商报》刊登客席评论,呼吁欧盟切勿应中方让步而批准《欧中投资协议》,否则就有破坏西方同盟、挑衅美国之嫌。《每日镜报》则批评德国政府依然在幻想能对华“不脱钩”而只“脱险”。
德语媒体:白宫希望同北京进入对话轨道
《南德意志报》就布林肯本周末访华发表评论认为,美国国务卿的到访会开启中美关系的对话空间;德国《时代周报》也聚焦这一话题,表示这将是一次艰难的外交之旅。中方可能更愿意与美国其他一些部长对话。
德语媒体:德国出台国安战略 对华关系定位语焉不详
酝酿已久的“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终于出台了。俄乌战争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在这份文件中占据重要角色,当然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国家安全战略如何定义中国也同样引起关注。
德语媒体:创纪录的青年失业率令北京头疼
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现状,令中国很多年轻人感到沮丧。创纪录的青年失业率也引起了中国政府的警觉,毕竟年轻人的不满情绪有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德语媒体:习近平何以要让年轻人学会"吃苦"
轰轰烈烈的"清零防疫"刚刚结束半年,中国又迎来了创纪录的高失业率。出口下滑,消费低迷--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北京似乎显得一筹莫展。
德语媒体: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曾有过增幅4.5%的良好表现,然而好景不长,进入第二季度以来,经济疲软的迹象越来越多。这一局面不仅令中国政府感到头疼,对德国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
德教师协会主席:小学应取缔英语课
德国教师协会主席认为,小学生应该专注于德语和数学科目,而不是英语。他发布这番表态之前,国际小学阅读调查IGLU公布了测试结果,其中显示,与许多其他国家同龄人相比,德国小学生的表现差强人意。
德语媒体:多重危机
《新奥斯纳布吕克报》认为,鉴于德中关系正受到多重危机的影响,德方更应该保持双边对话管道的畅通。奥地利《标准报》在刊登金融大鳄索罗斯的客席评论,认为随着俄罗斯在战场上节节失利,紧绷的美中关系有望出现缓和。
德语媒体:德国企业为北京“武统”未雨绸缪
在中国的德国商会最新做出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华德国企业的乐观情绪正在消退。德国媒体关注,在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很多德国企业已经开始为应对北京“武统”台湾的极端场景做准备,未雨绸缪。
德语媒体:欧洲不应介入中美冲突
一段时间以来,中美关系变得越来越具有火药味:两国军机和军舰连续发生两起"险些"相撞事件后,中国国防部长又拒绝了美国防长奥斯汀开展对话的邀请。
德语媒体:学术外衣下的间谍
德国安全机构发出警告称,来自中国的工业间谍行为正在变得日趋频繁。德国内政部长费瑟称,中国对德国经济、工业以及学术领域开展间谍活动,已经构成了"极大的危害"。
德语媒体:被强制的忘记
"六四"三十四周年之际,香港弥漫着肃杀气氛,警方如临大敌,任何零星的悼念活动都会立即遭到制止。而在北京,官方对"六四"讳莫如深,试图将这一事件从民众的集体记忆中抹掉。
德语媒体:中国应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负责任的大国
今年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对话变成了中美交锋的"战场":中国指责"某些大国"在亚太拉帮结伙,制造纷争和冲突。而美国则指责中方拒绝中美军方的沟通和会谈,并敦促中国军队停止危险的挑衅。
德语媒体:中国是否会摧毁德国工业?
《商报》担忧,中国凭借廉价大生产优势,将会威胁到德国产业的根基,德国政界必须尽快采取行动避免去工业化。《新苏黎世报》则刊发客席评论,指出尽管专制中国屡次打击民主运动,但是人类的自由的渴求永远不会被扼杀。
德语媒体:供应链法让欧企将市场让与中国
《商报》刊发评论指出,中国经济疲软也将让依赖对华出口的德国企业蒙受损失。《法兰克福汇报》则担心,旨在让欧洲企业为境外供应链承担社会与环境责任的欧盟供应链法案,很可能会导致欧洲人将市场拱手让给努力拓展经济影响力的中国。
德语媒体:对“去风险”,德国想的太天真
对中国的“去风险”战略,是近期德语媒体持续关注的话题。《世界报》指出,这一概念不像德国人想的那么简单。《柏林日报》认为,中国高层正在把欧洲作为拉拢的目标。.
德语媒体:北京拒绝中美防长对话
中美关系不断紧张化之际,华盛顿方面非常希望中美两国防长能够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期间举行会晤。但中国方面已经明确表示,目前并不具备中美双方开展平等对话的条件。
德语媒体:七国峰会打造抗中联盟
前不久在广岛举行的七国峰会上,与会各国最为关心的一个议题,就是今后应如何同中国打交道。一个遏制中国日益增长影响力的全球联盟正在初具雏形。
德语媒体:“去风险”本身就会造成风险
《商报》的一篇客座评论警告,北京正在努力让欧中相互依赖变成欧洲单方面依赖中国。《明镜周刊》则指出,在对华政策中“去风险”本身就会造成不小的风险,但总归比“脱钩”要好。
德语媒体:李辉访欧与中国的外交秀
德语媒体认为,中国特使李辉此次访问欧洲,并没有让西方国家留下中国真的有意调解俄乌战争的印象,对于乌克兰问题的计划仍然模糊不清,其真实的意图是建立维护和平的大国形象。
德语媒体:谁改变了谁?
欧盟驻华商会会长伍德克(Jörg Wuttke)在北京生活了30年。即将离任之际,他接受《南德意志报》采访,伍德克认为,以贸易促进变革,“改变的是我们”。《新苏黎世报》在六四之际回顾中国民主运动。
德语媒体:中美相争 印度得利
周日夜间,中国政府宣布禁止处理关键信息的公司购买总部位于爱达荷州博伊西的美光公司生产的微芯片。稍后,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则宣布,从七月开始退出中国市场。种种迹象显示,中美两国间地缘政治的博弈对高科技领域的影响也在逐渐扩大。
德语媒体:中国经济好景不再
中国官方发布的最新经济数据差强人意,内需疲软,失业率激增。这是严苛"清零政策"之后的短暂后续表现呢,还是有更深层的政治原因?
德语媒体:敌人的朋友不是敌人
德语区各大报刊继续关注G7峰会向中国释出的讯号。《南德意志报》指出,西方阵营一方面在加强戒备,另一方面也不希望激化与中国的冲突。《世界报》则认为,G7正在努力争取印度、巴西等国的支持,从而向北京和莫斯科展现团结。
德语媒体:对华政策的转折点
刚刚结束的七国集团峰会上,除了俄乌战争之外,如何同中国打交道也首次成为西方七国首脑的重要议题。在对华关系中"去风险",显然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
德语媒体:G7和中国
各大德语媒体关注因泽连斯基意外到访,而提前一天问世的G7峰会公报。尤其是其中针对中国的内容。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中国的明确批评,同时又向北京伸出了友好的手。
德语媒体:中国何以如此重视中亚
七国集团在日本举行峰会,就如何同俄罗斯和中国等专制政权打交道展开研讨之际,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古城西安同中亚五国领导人举行了高调的会晤。德语媒体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扩大在中亚影响力的又一次重要尝试。
德国将大幅简化和加快外国人入籍程序
有报道称,联邦政府已就改革国籍法达成原则性共识。今后外国人申请加入德国籍的手续将变得更为快捷,保留原国籍也将不再是件难事。
德语媒体:“北京可能在2025年1月的月圆之夜攻台”
慕尼黑联邦国防大学情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 的一位专家在接受《慕尼黑信使报》采访时表示,如果北京领导人真的决定军事攻击台湾,那么2025年1月将会是一个可能的时间窗口。《世界报》报道说,立陶宛与北京拉开距离,转而亲近台湾让其在经济上受
德语媒体:新时代的上山下乡运动
失业率创历史新高,青年一代普遍对前景感到迷茫的大背景下,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有关"新时代年轻人应当走进乡土“的号召,令人不禁想起了毛泽东时代的上山下乡运动。
德语媒体:"脱钩"与"去风险"
三月底,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就欧洲对华战略发表演说时,首次提出了"去风险"的概念。很快,"去风险"也成了美国和德国对华政策的主流。
德语媒体:对华政策 - 强硬但不应傲慢
本周末,西方七国首脑会晤将在日本举行,一般认为,台海局势以及中国的亲俄立场也将是本次会晤中的重要议题。这一点,今年四月的七国集团外长会议闭会声明中就已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德语媒体:中国特使能为乌克兰带来多少和平希望?
即将访问乌克兰等国的中国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曾是驻俄罗斯大使,他的和平使命究竟有几分胜算?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调解努力又有多少诚意?
德语媒体:谁在阻遏中国崛起?
中国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令大多数市场观察者大感失望。叫停"清零政策"后,中国经济曾一度快速复苏,但四月开始,外贸和内需的数据都不容乐观。
德语媒体:还有多少杨茂东?
《新苏黎世报》记者从广州发来报道,维权律师郭飞雄(本名杨茂东)周四在那里庭审并宣判。前往法庭的西方外交官被禁止旁听。《世界报》关注德国三个联合执政党的对华战略意见分歧。
德语媒体:外交还是对抗?
《世界报》主编发表评论,认为德国外长贝尔博克面对中国时的明确言辞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新苏黎世报》认为,中国对德国实施双重战略。《焦点周刊》写道,德国财长所在自民党应该是做对了。
德语媒体:来自北京的外交挑衅
中国政府以"日程安排"为由,临时取消了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的访华计划。而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却突然到访柏林。当前德中关系的错综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德语媒体:德国财长访华为何被取消?
中国外长秦刚访德之际,德国财长林德纳前往北京与中国财长的会晤却被临时取消。《法兰克福汇报》推测其中的原因。《新苏黎世报》关注中国派往乌克兰的特使李辉是谁。
德语媒体:普莱希特批评德国外长究竟对不对?
围绕德国哲学家、畅销书作家普莱希特批评德国外长贝尔博克对华政策的风波还在继续:德国电视二台在其网页发表了该电视台前驻京记者的分析评论,从五个方面指出普莱希特言论的偏颇之处。
德语媒体:"非官方使命"--中国"海外警察站"
《南德意志报》报道称,数月来,德国政府要求中国关闭其"海外警察站"。中方否认相关机构是“警察站”。《法兰克福汇报》报道称,大众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德语媒体:禁止斋戒、拆除巴扎-维吾尔人受压迫持续
《新苏黎世报》关注中国维吾尔人在斋月期间继续被禁止斋戒。德国电视一台关注德国车商虽业绩良好,但因中国市场的竞争而喜忧参半。
德语媒体: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有更多系狱记者
德广联关注无国界记者组织的新闻自由排名,中国为倒数第二位。《慕尼黑信使报》关注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到底有多大。
德语媒体:修订后反间谍法仍模糊 令外企担心
《新苏黎世报》关注新修订的反间谍法定罪范围扩大,也引起在华外企的担心。《法兰克福评论报》关注中国核武库的扩展使得美俄对峙的局面转为美俄中核三角。
德语媒体:“又一个试探性气球”
德国《日报》近日发表专栏文章,聚焦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质疑前苏联国家主权的事件,表示这是中方“又一个试探性的气球”; 德国《焦点》则关注德国哲学家普雷希特公开贬损德国外长一事,刊登客座分析,指出这位德国哲学家“并不了解中国”。
德语媒体:应该接受中国的调解吗?
对于习近平与泽连斯基之间的电话会谈,德语媒体分析认为,虽然西方有理由去怀疑北京调解姿态背后的动机,但是目前却并没有更好的替代选项。毕竟中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还能对俄罗斯施加重要影响力的国家——而泽连斯基应该也看到了这一点。
德语媒体:习近平的两个目标
《新苏黎世报》指出中驻法大使卢沙野的争议言论或许不像北京所言仅是“个人意见”;《科隆城市报》认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想借对乌克兰释出善意,实现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
德语媒体:迟来的电话
俄乌战争爆发一年多之后,本周三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终于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了电话。德国政府形容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德语媒体:俄中之间有真友谊吗?
《新苏黎世报》记者前往中俄边境黑河以及隔江相望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在那里考察两国民众之间的关系是近是远。《时代周报》关注欧中关系。
德语媒体:中国聊天机器人面对审查无所适从
《新苏黎世报》分析了中国的审查、政府干预和政策的朝令夕改对于人工聊天机器人的研发,带来怎样巨大的挑战。此外,多家德语媒体关注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的言论争议。
前一页面
第10 页,共85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