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爱恨情仇 皆是算计
2018年7月9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奥格斯堡汇报》的评论以"中国争取欧洲支持,心里想的还是自己"为题指出,北京当局虽然向欧洲表示,自己可以成为替代美国的盟友,但是对美国失望透顶的欧洲人切不可太幼稚。
"周一,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柏林,与默克尔会晤。乍看之下,李克强带着一脸笑容而来,默克尔和李克强将竭尽全力描绘一幅欧中携手、加强合作的前景。中国人尤其将我们德国人吹捧为'天然的伙伴'。早在今年初,中国人就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标榜为自由贸易的捍卫者,将取代只顾自己的美国人。"
"中国和德国的亲近,至少在某些方面早已是既成事实。大众汽车等汽车厂商的一半以上销量都来自中国市场,德中两国间的商品贸易额高达每年1700亿欧元。但是,如果我们德国或者欧洲将'中国优先'当作经济政策的新口号,那就太幼稚了,那会导致我们跌入中国陷阱。只有那些光顾着外交访问时的笑脸、而不顾背后发生的一切的人,以及那些没有听取每天和中国当局以及中国竞争者打交道之德国商界代表的人,才会高谈欧洲和中国的价值共同体。"
"中国人想要的根本就不是平等的贸易,其领导层正努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按其计划,到2035年,3/4的重要材料以及核心技术产品都应该在中国生产。"
文章接着指出,北京正在有针对性地收购拥有关键技术的西方企业,希望借此成为科技强国。"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举措,但是我们欧洲也不应抱有幻想。目前,在华德国企业已经遇到了许多阻碍。就此提出警告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而是一种现实的态度。这也包括更好地保护本土关键产业免遭中国收购。如果库卡是一家来自中国的机器人制造商,中国政府可不会轻易地让它被外资收购。欧洲必须尽快就外资收购共同审核标准达成一致。"
《斯图加特报》的评论则关注了周末刚刚召开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会议,即16+1峰会。文章写道:"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之下,5年来,中国人在努力加强与半个世界的经济关系。北京的动机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利益,这点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而对德国以及欧盟而言,需要从中吸取的教训则是:在商讨与中国的共同合作项目时,欧洲各国必须并肩合作。单个欧盟成员国的体量实在太小,面对中国时难免会陷于弱势。"
维也纳出版的《标准报》则以"中国向欧洲示好:联华抗美"为题,认为欧洲不妨利用中国的姿态来迫使特朗普改变态度、与欧洲和解。
"美国总统威胁欧洲要加征更多的关税,中国则以进一步开放市场作为诱惑。尽管北京作出了姿态、房产商出身的美国总统喜怒无常,这些也依然无法改变美国依然是欧洲最紧密盟友的事实。对人权的另类诠释、侵犯知识产权、缺乏法治保障、外资企业遭受不公正待遇,这些都要比美国的钢铝关税--以及可能即将到来的汽车关税--要严重得多。而且,特朗普式的蛮横,至多在下一个总统任期后就会宣告结束;但在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可不会那么快地改变。"
"这也并不意味着欧洲现在就应该忍受美国总统的敌意、无视中国的示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强调了中美贸易冲突中,欧洲所具有的中心角色。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欧洲团结起来,就有足够的体量来通过报复性关税反制美国。而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欧洲也可以通过与北京的更紧密合作来部分地化解。欧洲人可以利用中国的示好来迫使特朗普改变态度,寻求与欧洲的和解。具体的欧美交易应该是:美国不再对欧洲加征关税,而作为回报,欧洲则不寻求更紧密的对华合作。"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