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瞄向东欧和引起纷争的亚洲鹅
2015年11月24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商报》周二(11月24日)关注当天召开的中东欧国家-中国领导人(16+1)第四次会晤。该报在其网站发表署名文章"中国欲将'新丝绸之路'建到东欧(China will „neue Seidenstraße" nach Osteuropa)"。
文章开门见山:新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的最大外交项目。"通过这一新的尝试,习近平提升了一个迄今为止不太被中国关注的地区在中国外交领域的重要性,这个地区就是东欧。"
《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健。这位著名中国智库的专家认为此次峰会意味着北京从此之后将更加重视东欧地区,他还强调,东欧可以从与中国的合作中受益匪浅。他对该报说:"中国可以帮助东欧解决债务危机。但是如果想从与中国的合作中真正获利,这些国家就必须加大对中国投资和产品的开放力度。"
文章随后介绍欧盟对此的态度:"欧盟的代表担心,北京和欧盟国家的单独会面可能会违背欧盟的集体外交政策。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十月底访华时坦言:'如果我们在欧洲不能异口同声地发言,那还不是我们自己的错'。
“走路摇摆的亚洲鹅”
《法兰克福汇报》关注中国在东盟国家合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该报周一(11月23日)发表文章"走路摇摆的亚洲鹅(Asiatische Gänse im Watschelgang)"。
文章开头指出:"有人一度将亚洲国家的发展与野鹅的飞行方式作比较:一个国家领飞,其他国家则如野鹅一般排成队形跟飞。在这一模式带来经济繁荣时,日本被视作领飞者。如今人们可能会认为中国具有这一领队作用。跟飞的鹅也包括一些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早已被归列在内。现在,越南也获得了类似的经济地位。
这些国家虽然不是亚洲经济大国,但是都能从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中获利,当然相比而言,从印度获利少些。此外,这些国家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最大冲击的国家。在这个背景下,这些国家想通过一个共同体聚集力量,并由此获得影响力,看起来挺合乎逻辑。"
文章随后描写到这些国家如何貌合神离,作者写道,"东盟国家分歧最大的一点是如何面对中国以及该国在南中国海的主权要求。对大部分国家而言,中国虽然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南中国海内岛屿、岛礁和海域的主权争议影响了其和中国的关系。因此对中国愈加强势的态度进行多大程度的批评,成为他们不断争执的话题。特别是较小的国家常常会站在中国的一边。"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