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面对中国,欧洲并非无能为力

文山 摘编
2019年6月26日

坚持自由市场原则的欧洲,究竟能否战胜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德国造船业,又遭遇了中国同行的哪些不公平竞争手段?周三的德语报刊关注了这些话题。

https://p.dw.com/p/3L7oI
Symbolbild Handelsbeziehungen EU - China
图像来源: Imago/C. Ohde

(德国之声中文网)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莱茵邮报》以"欧洲如何抗衡中国"为题,刊发了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欧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瓦姆巴赫(Achim Wambach)撰写的客席评论。文章认为,在不损害市场经济原则的前提下,欧洲依然有足够的手段与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展开竞争。

"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模式,其国资企业在多次合并后越发强大。2003年,中央管辖的国企数量为189个,而经历了一系列合并后,现在只剩97个。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合并后的中车集团,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铁路装备制造商,遥遥领先竞争对手。"

Monopolkommission - Achim Wambach
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欧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瓦姆巴赫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J. Carstensen

"许多欧洲人认为,对付这样的庞然大物,只能通过打造欧洲自己的龙头企业来竞争。但是,事实却驳斥了这种看法。中国的生产率上升,并不来自于国营企业,而是主要归功于私营企业。中国人原本希望,能够通过打造大型国企来提高盈利能力,但是这一希望至今没能实现。这些国企的债务水平反而攀升到了危险的程度。而且,欧洲、美国由足够的证据可以表明,合并会妨碍创新,原因则是企业的研发部门在合并过程中总规模缩小。"

"令人不安的是,一些中国企业的合并是为了'消除不必要的竞争'。如果这一趋势加剧,德国企业必须要有回应的能力。以前,曾经有过相应的手段:1990年前,面向出口的垄断是被允许的。这一规定当时被取消的理由是:'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减少国家或私营经济对竞争的限制,出口垄断不再有存在的理由。'如果中国决定要采用一种非竞争性的市场形式,那么德国就有足够的理由再次启用这一手段。"

"中资企业对欧洲企业的收购,就不应被视作企业的独立收购行为,而是由国资企业主导的行为。如果在这种局面下还出现了竞争扭曲,反垄断机构就必须能够进行干预;如果出现了安全风险,则必须要由风险评估。在其余情况下,我们则尽可以让他们收购。"

"目前,还有许多其他手段正在讨论之中。比如,通过'边境补偿税'来平衡掉中国企业通过较低的环保标准所获取的竞争优势。欧洲的反倾销手段也可以得到强化,从而制裁中资企业过于进攻性的定价策略。在与国家资本主义的竞争中,欧洲并非无能为力。"

Deutschland AIDANova
位于下萨克森州的德国迈耶尔造船厂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H.-C. Dittrich

柏林出版的《世界报》则以"中国将德国造船业挤出市场"为题,刊文指出,德国造船业已经在多年前将整船制造业务拱手让给了中国人与韩国人,如今则在零部件供应方面开创了一片新天地。然而,即便在这一领域,中国人也很有可能即将把德国人排挤出市场。

"德国造船业零部件供应商的地位正在受威胁。中国的大型船厂利用其实力、更利用国家的支持挤占市场份额,具体的手段就是造船相关的金融。中国船厂为航运公司或者其他买主提供全套的服务,不仅仅包括船舶制造本身,也包含融资、船员培训等服务,甚至还包括船只的运营。与此同时,中国当局则提出一些条件,比如要求船东将零部件供应合同交予中国企业。"

"目前,德国的银行已经全面撤出了造船相关金融业。这意味着,即便是德国船东,订购船舶时也必须要接受中国国资船厂的条件。"文章援引德国机械制造协会的观点指出,中国的这种做法正在改变全球造船业的势力格局,从而威胁原本增长势头良好的德国船舶零部件供应行业。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