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成长起来的中国独生子女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2月26日

16岁的廖萍是独生女。她每天的作息时间表排得满满的,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下午5点放学后,直到深夜的光景是她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周末,廖萍去上外语培训班和钢琴班。这样一周安排下来留给约见朋友、做做体育休闲的时间可就不多了。

https://p.dw.com/p/4iOH
独生子女未必是小皇帝图像来源: AP

廖萍父母收入的4分之1都花了她的教育上,为了让女儿受到最好的教育,出再高的价钱,她的父母都在所不辞。后年,廖萍高中毕业,父母决定送她自费去美国留学。

廖萍还是个孩子,性格也很腼腆,在家里父母处,她没有很多表达自己意志的机会,父母对她唯一的指望便是取得高分。在中国,象廖萍这样的青少年比比皆是。孩提时代,他们受到父母以及祖父母的娇宠和溺爱,上小学之后,父母又要求他们处处争取第一。如果孩子拿不到最高分数,父母便觉得有失面子。于是父母尽一切可能对孩子实施严加管教。不夸张地说,这些父母对其孩子的管教方式同对待奴隶有过之无不及。

廖萍这一代青年是首批独生子年代的产物。为了缓解人口的爆涨,中国政府在80年代实施了“每个家庭只生养一个孩子”的政策。独生子女小的时候是全家的宠儿,全家的中心。中国人将对孩子的宠爱喜欢体现在“吃”上,于是,在中国富裕的大城市中,每3个独生子女当中就有一个孩子患有肥胖症。说这些孩子是“小皇帝”并不夸大,但当“小皇帝”的时代并不长。农村儿童很早就必须参与农活以挣得今后上学的学费。城市里,家长从很早就开始让孩子尝到成绩的压力,为孩子准备各类辅导班。孩子和家长的奋斗目标是孩子今后得到某一大学的录取。

在学校里,老师对孩子们的求知欲和理解力非常满意。而其他方面,老师的满意程度就难说了。据宁波市一所小学的教师介绍,这些孩子心理非常脆弱,动不动就哭鼻子。还有些孩子性格孤僻,不愿同其他孩子交往。他们靠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很差,出一点小事都需要老师参与解决。还有,这些孩子几乎不懂什么叫责任心。

当然,“孩子”只是一个概念。这一代独生子女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对家庭充满了难以割舍的依恋。他们中很多很有自己的头脑,很有一番用自己的眼睛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决心。他们希望得到留学国外的机会,幻想能得到一份实现个人理想的工作。在目前日新月异的中国,他们以特有的热情和不拘泥传统的反叛精神迎来特别多的机遇。同过去比较,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离开家庭开始尝试独立于父母的生活。

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儿女对父母老人有孝敬之责。一般来说,一旦父母年老之后,做儿女的不是将他们接来自己身边,就是返回父母家里,尽养送父母的天职。自然,孝敬父母的责任有时会同年轻一代实现理想的计划发生冲突。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儿女们选择的一定是为父母家庭尽力。他们这样做,不仅是尽职责和义务,促使他们这样做的,更多的是出于他们对家长和父母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