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改革有望迈出一大步?
2013年3月6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人士近日向路透社表示,新一届领导层正考虑启用一种全国统一的居留许可系统代替现有的户口制度。而这一关键性的改革会加速中国城镇化的步伐,并促进消费主导型经济的发展。
中国从1958年开始实行户口制度,将人口普遍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类,以此限制国民的随意迁徙。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造成城市和农村的不平等,尤其使进入城市地区的农村人口无法享受和城市人口一样的社会福利待遇。
过去一段时间来,批评人士对户口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一位政府层的研究学者向路透社表示,未来10年的城镇化政策中,可能会包含推出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而相关政策将于今年两会结束后予以公布。
循序渐进淡化城乡户籍差异
他表示,在新的制度下,民众将享受均等的福利和权利。但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位研究学者没有透露整个改革过程需要多长时间,但他表示:"目前的趋势是淡化城乡之间户籍制度的巨大差异。"
其实,中国历届政府都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边缘地带有所尝试,但都还没有触及户口体制的深层改革。现有的政策为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国民提供了截然不同的社会福利待遇。香港GK研究所北京分所负责人米勒(Tom Miller)是《中国十亿城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移居背后的故事》的作者。在分析现有户籍制度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贫富差距加大的相互作用关系中他表示: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农民工的问题。目前中国城市里的农民工40%是住在城中村里。他们没有户口,所以也没有享受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平等机会。他们需要省很多钱,不能跟本地人一样消费。现在中国的经济是靠着投资,而政府想通过刺激消费发展经济。但是如果在中国的城市里有这么多人不能消费,这样的话,就很不难改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
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户籍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促进内需方面起到的限制作用。即将卸任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本周二发表的任期内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应该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和环境。
户籍改革与促进内需相辅相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与本周三(3月6日)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如果顺利的话,该规划今年上半年有可能出台。
张平向记者们表示:"城镇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包括城市本身的建设,也包括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以后他的消费会成倍的增长。"
有消息显示,中国计划在未来十年中,投资40万亿人民币,新增4亿城镇人口。官媒《环球时报》已经兴奋的宣布"10年后中国必大变样。"40万亿"肯定是未来10年全球最雄心勃勃的国家投资计划。它一定会带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确保中国经济的快车不慢下来……这毫无疑问同时是世界经济的福音。"
当前最迫切想听到福音的可能就是中国2亿左右的农民工大军。曾经在多家媒体就职的中国问题专家米勒表示。中国政府目前不太可能取消户口。但他建议中国政府在尝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至少应该把农民工归纳到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去:
"比如说在在医疗和低保方面获得一些最根本的保险。最重要的可能就是给他们的孩子免费的教育,或者便宜点的教育。而最理想的就是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应该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应该得到一样的保险。"
社会问题变为政治问题的风险
中国改革政策的规划者们也意识到了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在促进消费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要让老百姓敢于花钱,最重要、最基本的措施就是要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否则的话,老百姓有钱不敢花,存了钱养老,存了钱给孩子读书。"
对于在中国各大城市努力奋斗,甚至苦苦挣扎的农民工来说,就更是如此。米勒相信,中国总有一天会实现西方国家的自由户籍制度。他认为户籍制度改革最大的阻力是中央政府不想为新加入城市户口的居民支付庞大的社会福利保障金。米勒表示:
"我相信这个制度以后一定会改,不然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社会问题。现在中国城镇三分之一的居民是农民工。如果中国不改革现有的户籍系统,20年后,可能是50%。这会导致社会问题变成很大的政治性的问题。"
作者:任琛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