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欧人工智能科研合作超过中美
2024年1月4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名为ReConnect China的这项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关键词对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的学术论文进行分析,一部分是对欧盟专利局的数据库进行分析。
报告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迅速增长,这也带来与欧盟国家合作的增加。2011年,中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学术产出还很低,到2022年则已超过了美国和欧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从总体数据来看,中美之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论文总数量(75000)仍超过中欧(57000),但2022年当年,中欧在这一领域的合作论文数量超过了中美;并且,中欧在学术论文的合作呈上升趋势,中美则有所下降。
对于这一趋势的解读,ZSI报告的作者布鲁格纳(Philipp Brugner)向媒体Table.Media表示,中美之间学术论文合作下降的趋势,可能与两国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有关系。他说,中国可能因此加强与欧洲的合作,因为欧洲相对而言在学术合作上更为开放一些。不过,布鲁格纳也指出,欧洲今后也需要注意避免出现学术合作被滥用--如研究结果用于监控或者军事目的。但他认为,欧洲会保持某种平衡,未来会更有选择性。
欧美之间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的论文总体数量则为95000份。
从2011年到2022年,中欧在人工智能领域每年合作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从822份增加到9500份,增加了10倍多。
中国与英国合作最多 德国居前列的是慕尼黑工大
研究还发现,从欧盟各国的情况来看,英国与中国的合作最多。在所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中欧合作论文中,44%至少有一位英国作者。德国作者出现比例为15%,之后是法国、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合作中,发表数量最多的前25家欧洲机构中,仅有六家是非英国机构,其中仅一家德国机构,为慕尼黑工业大学。
报告的共同作者屈迪(Gábor Szüdi)向媒体Table.Media表示,英国所占比重之大可能与该国高水平的科研、大学的良好声望以及英语语言有关,而不是政治原因。
而在中国方面,中科院与欧洲合作的人工智能领域论文数量最多,达到4632份。排名第二的是清华大学,为1936份。报告指出,中科院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似乎也显示出欧洲与中国在学术体制方面的差异。
报告不局限于人工智能领域
报告并非仅局限于人工智能领域,而是也包括其它学术领域。报告指出,中欧在学术论文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应用科学领域,占到总体数量的65%--人工智能也属于这一领域。除此以外,自然科学占到18%,健康科学占12%,经济和社会科学占3%。
而在应用科学领域中,人工智能及图像处理占到17%,网络及电信占12%,之后是地质及测绘工程、工业工程及自动化、能源和电子工程。
报告也列出了一些具体领域的中欧合作情况,涉及到德国的有比如在分析化学领域,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与中国同济大学合作发表七篇论文。在纳米技术方面,德国汉诺威大学与同济大学发表14篇论文。
德中学术合作日益受到审视
德国对于与中国的科研合作也持日益谨慎的态度。德国教育与研究部网站写道,尽管德中之间在科研与教育方面有多年的伙伴关系,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日益成为竞争者和体制对手。
德国教研部指出,在此背景下对于与中国的合作详加审查。特别是涉及到军民两用领域以及可能导致监控及侵犯人权的人工智能领域,会对合作设置明确的界限。但同时,学术自由是基本法所保障的。因此,无论是政界、学术界,还是每一位学者自身,都承担着应对这一挑战的任务。
(综合报道)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