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Chi0907 Ausstellung "Shanghai Stadtraum"

2009年7月11日

去年"汉堡中国时代2008"活动中,由汉堡市文化部主办的名为"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大型展览吸引了各方人士的关注。在十天的展览时间里,来自欧洲与中国的艺术家、哲学家以及学者们共同面对一个问题:城市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公共空间以及人们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根据该展会背景编写的论述、研究中德城市结构及发展进程的同名书刊《上海(城市公共)空间》也刚刚在这个月出版发行。

https://p.dw.com/p/IkNB
上海夜景图像来源: AP

当今国际化大都市的角色日渐重要。因而围绕城市化与艺术这个主题,在中欧交流领域做出一些创造性贡献,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展现中德城市发展进程的大型展览及图书项目"上海(城市公共)空间" 在此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真正的交流互动平台。该展会的策划并不仅仅是定格在传统的美学层面上,而是更多的从艺术家与学者们的角度,体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上海、汉堡等大都市迅猛发展的感觉。参与展会创作的部分艺术家出席了在汉堡举行的根据此展会背景编写的同名书刊《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签售会。签售会上,汉堡市文化部负责中德文化交流项目的朱丽叶在接受采访时说:"最初的想法就是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使参观者能够了解并关注有关城市发展、大都市的形成、特别是可持续性城市发展的一些问题。有很多中国和德国的艺术家在这方面进行了思考,创作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所以我就想把这些中德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做一个这方面的展览。通过他们的作品,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共同讨论城市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人们在城市飞速发展下的真实感受。"


德国艺术家,哲学博士韩妙客作为这次展会和书刊发行的负责人,曾经在上海居住过一段时间,她也谈了对中国城市飞速发展的亲身感受以及举办参与此展览项目的原因:"我在上海居住的三个月时间里,刚开始从艺术方面来审视并关注上海的城市发展。我的感觉是人们一来到这个城市,就会很快感受到她的不断变化以及飞速的发展。整片城区被拆除,居民整体迁移,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这在欧洲是很罕见的。我对这个现象感到很惊讶。因此对展现并研究现代中国城市化,尤其上海的城市发展状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对于这种飞速发展,中德艺术家及学者在展览及书刊《上海(城市公共)空间》中并不是去展现那些高耸的摩天大楼,错综的城市立交桥以及全新的城区,而更多的是去探讨挖掘飞速发展背后隐藏的另外一些因素,在展览中参与以"香港流动打工族在高楼顶层栖身"为主题的项目《半空画像》创作的德国摄影师斯特凡说到:"我是摄影师,经常看到拍摄上海摩天大楼,前面有一些被拆除的旧房屋的照片。但是我根本不知道这些照片里隐含的意义,不知道这样城市的飞速发展,建造高楼大厦,拆除旧居住区对在那里生活的市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我认为能够参与到这个展览项目中来十分有意义。"


中国与德国的城市发展状况相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着不同之处。中国城市的整体发展范围要比德国城市大得多,而且速度要快得多。可是很久以前德国城市也有过为了建设现代化城区而整体大面积拆除旧城区的情况,但这种做法在西方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被批判的。通过大型展览及图书项目"上海(城市公共)空间",中德艺术家们呼吁城市的发展要吸取教训与经验,避免重犯以前西方城市犯过的错误。朱丽叶女士以上海和汉堡两城市发展为例,强调到:"在展览中我们和艺术家们就是要共同探讨在城市飞速发展的特定状况下寻找城市持久发展的新策略。这次展览正好对上海是一个机会,我们共同面对其挑战,目的是不想让上海像过去汉堡或其他一些西方城市一样,面对大面积拆迁,交通汽车拥挤等给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是希望着眼未来,从开始就创建和谐的公共交通,减少车辆,规划持久的城市发展策略,从而更加提高上海的影响力。"


讲述中德城市结构及发展进程,德,中,英三语的根据同名展会背景编写的图书《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已经在德国出版发行。出版此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记录去年大型展览的成果,另一方面希望人们可以由此继续研究并探讨城市发展进程的相关问题。

作者:琚丹娅

责编: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