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林视点:糖醋变形金刚
2014年7月26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当下正值好莱坞的旺季。每年5月至8月,各制片商的收益一般都要占到全年收益的一半。不过,今年经理们压力重重。影院的收入远低于期待,至少在美、欧是这样。中国的情况则大相径庭。
这个新兴国家不仅是比如汽车工业的圣地麦加,如今也成了好莱坞制片商的福地。拜中国人之赐,机器人传说大片《变形金刚4 》(Transformers 4)上演两星期后,一举成为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一个月里,该片在中国的票房收入超过3亿美元,仅在首映的周末就入账9000万。
影院数量加倍
2014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营业额达22亿美元,同比增加22%。这样的数字在西方早已成为历史。而这还只是开始:在西方,一家家影院不得不关门,中国影院市场则正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大型多功能影院开张。尤其是在目前有2万家影院的内陆,未来数年里影院数量将会翻倍。
不过,好莱坞在中国面对的已不再是展开双臂欢迎的局面了。中国电影当局限制外国影片的上映数量:每年不超过34部。而且,只有一小部分票房收入允许流入境外。外国制片商最高只能得到四分之一票房收入。在所有其他国家,该比例都要高出一倍。
作为软实力工具的电影
北京现在也知道,中国对好莱坞来说是何等重要,因此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西方供片方的队伍依然足够长。不过,对好莱坞设置的障碍并不仅是出于商业计较,而且也出于文化考虑。本国影业不能被好莱坞压垮了,相反,着迷于好莱坞软实力的北京梦想着在中期上能拿出自己的东西一争高下。在有了好莱坞和宝莱坞之后,现在得打造中莱坞。在东部海港城市青岛,刚刚诞生了全球最大的制片基地—青岛影视产业园。
与此同时,中国对好莱坞的意义如此重要,以至于制片商们均乖乖接受中方的严格审查规定。
在审查官们完成任务后,去年上演的新片《云图》(Cloud Atlas)由原来的170分钟缩为130分钟。
为对付从限额到审查的障碍,外国制片人越来越频繁地与中方电影厂合作。不仅是《变形金刚4》,《钢铁人3》(Iron Man 3)也是与中方伙伴合拍的。
这些影片不受定额限制,审查当局要宽松些,外方获得的票房收入比例更高。
市场准入
另一方面,中国人则拥有更多发言权。这其中包括中国产品、中国拍摄地点的植入性广告,以及主要角色中至少得有一位中国明星。为拍摄《变形金刚4》,美国导演迈克尔·贝(Michael Bay)不得不接受所有这些条件。影片场景有一半是在中国,一名国际知名中国女星得到其中一个角色;“怡宝水”和“舒化奶”都在片中有自己的植入性广告;广州汽车集团的传祺GS5车在影片里不断出现,据称,此款车现在要出口美国了。
观众们对此不以为然。影片里,那位港警突然说,“我们现在必须给中央政府打电话”。鉴于关于香港对北京的依赖性到底有多大的争论,这一场景自然会让人怃然一笑;同样道理,获得过“艾美奖”的美国演员斯坦利·图齐(Stanley Tucci)不得不吮吸着中国一种甜豆浆的安排也令人捧腹。
如此来看,人们或许可以认为,现在是“双赢”局面。但是,影片取景地之一的重庆武隆景区喀斯特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新近状告美国制片商派拉蒙。中方要求至少获得近300万美元的赔偿金,其理由是影片没有足够明确打出“武隆标识”。谁将打赢这场官司,我们拭目以待。
弗朗克·泽林(Frank Sieren)是德国之声的专栏作者,已经在北京生活了20年。
编译:凝炼
责编: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