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泽林视点:降服中国龙须协力合作

2018年2月4日

欧盟计划实行更严格的投资限制,以抑制中国的扩张。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认为,这种“欧洲高于一切”的主张同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有一比,但同样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https://p.dw.com/p/2rzL8
China Staatsbesuch Emmanuel Macron, Präsident Frankreich | Xi Jinping
图像来源: Reuters/L. Marin

(德国之声中文网)默克尔在达沃斯作了一次有关欧洲的重要演讲。疲于应付德国内政琐碎困扰的默克尔再次走上前台,发声捍卫国际合作。"如果人们不再把国际贸易看成是对等和公平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寻找多边的,而不是单个国家的解决方案。"默克尔所说的"不公平、对等"指的自然是中国,只不过她使用了更加外交的辞令。不像法国总统马克龙,在3周前访问中国期间公开发出警告, 对"不平衡"、"令人不满"的市场条件将以关闭市场作为应对。"迄今为止,欧洲在应对方面缺乏协调,不是太开放就是太迟疑",马克龙说。他虽然说的不错,但语调显然过于激烈。这一点人们在他访华的两个细节上可以察觉到:与特朗普和默克尔的待遇不同,马克龙参观故宫没有中国领导人陪同,另外空客期待的大订单也没有到手,尽管中国几乎利用每个机会签署购买飞机的合同。

欧盟要订立对华贸易市场法则

尽管德法领导人的口气大相径庭,但这两个欧盟伙伴对中国贸易手段的看法是一致的。根据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共同拟定的一份市场法草案,欧盟未来将有可能对由外国政府主导的企业收购和直接投资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在必要情况下还可禁止。这份将由欧盟议会审议的草案旨在阻止欧洲的尖端技术和创新流向中国。德国经济部国务秘书马赫尼西(Matthias Machnig)表示,在今年内制定出相应的规则"很有必要",现在的问题是欧盟议会将做出怎样的表决。一些东欧国家以及希腊与中国关系不错,没有兴趣听从布鲁塞尔的指挥。

德国是中国在欧洲主要的投资目标。2017年中国在德国的投资创下历史新高。据企业咨询公司恩永(Ernst & Young)的统计,去年中资在德国并购和参股金额达137亿美元,比2016年多10亿美元。这有利于德国经济和创造就业岗位,但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因为中国人尤其青睐德国的"隐性世界冠军"--专营特种尖端技术、其产品在世界市场领先的中小型企业。2016年奥格斯堡的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被中国家用电器集团美的以45亿欧元的高价收购,就引起了此间媒体的极大关注和讨论。

事实是,自从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那时起中国必须遵循世贸的规则,但现在的中国实力已今非昔比,在一些还缺乏有强制力的国际规范的领域,能够不受约束地行事。

欧洲需要中国市场

当中国企业在欧洲大肆收购公司、港口和关键技术产业的同时,在中国包括银行、保险、汽车制造业在内的产业领域,100%的外资企业仍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保护、扶植、有针对性地扩大本国和欧洲的关键技术",德国外长加布里尔在慕尼黑举行的国际数字化设计大会(DLD)上总结道。但问题是,欧洲人需要中国市场,因此无法强硬起来。

制定了更严格的法律后,欧洲就向特朗普"美国优先"的保护主义靠近了一步 -"欧洲高于一切"。但默克尔不希望这样。

过去数周,华盛顿出于国家安全考虑阻止了两家中国资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计划,并颁布了针对中国商品的新关税。一场贸易战在悄然逼近,而对中国有巨大依赖性的美国是不可能取胜的。

欧洲也不能承担长期吓阻中国投资者的后果。现在就已经可以看到一个趋势的改变:2017年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和并购都明显下降。这也同中国面对来自各方的公开表达的不信任有关。马克龙访华期间出现的以"赠马克龙"为隐喻的暗示,并非建设性的表达,布鲁塞尔和华盛顿的单边行动同样如此。

特朗普的对华贸易政策更强硬

如果中国在短期内不向其他贸易伙伴作出妥协,西方国家就不得不联合起来,最好是通过世贸组织向中国施压,提出共同拟定的、各方都必须遵守的条件。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朗普想要走一条更为强硬的路线。他更希望结成双边的,而不是地缘战略的同盟。他上周在达沃斯接受电视采访时,也指责欧盟实施"不公平"的贸易政策,并威胁将采取措施。"我们的产品无法进入(欧盟),他们的却可以到我们这里来,免税或者上税很少",特朗普以一贯的轻蔑口吻说道。

但贸易制裁措施不仅针对中国,其矛头也直接指向韩国等美国的盟友。这将不是特朗普第一次用粗暴的手段把亚洲国家赶到中国一边。而从长期看,假如中国摆脱对欧洲和美国市场的依赖性,并非西方利益所在。"美国优先并不意味着美国独行",是特朗普此次在达沃斯留下的名言。现在到了落实到实际行动的时候了。

本文作者20多年来在北京生活。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