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漂着口罩——疫情之下环境很受伤
2020年5月14日(德国之声中文网) 在超过一个月的封城命令后,位于雅典西南方向的城市卡拉马塔(Kalamata),一个以种植橄榄而闻名的城市,大街上空无一人的情况愈发严重。卡拉马塔的居民只被允许到户外稍作运动或是购买生活必需品。
在这里,居民也尽力保护自己,避免受病毒感染。塑胶手套、湿巾、消毒用品的瓶子在公园、人行道、公路等随处可见。
当然污染问题并不单单出现在卡拉马塔。大量因新冠流行病所产生的废物也出现在纽约、伦敦等大城市。这类废品甚至出现在人迹罕至的索罟群岛(Soko-Inseln): 自然保护团体-亚洲海洋(OceansAsia)的成员加里·斯托克斯(Gary Stokes)来到这个相距香港不远的小岛,在三个沙滩上找到上百个被冲刷到岸上的口罩。
"我们从未见过在一个如此偏远的地方出现那么多的口罩",斯托克斯说。他推断,这些口罩是从中国沿海或香港被冲过来的。"当我们找到它们时,距离使用时间约有6至8周,而这刚好是人们开始佩戴口罩的时间。"
对动物环境的影响
不单是医护人员,社会大众也要使用手套、口罩以及其他个人保护装备。若这些用品没有得到正确处理,则会被环境保护者视为这对自然环境和动物构成危机。
"当手套、口罩被丢弃到街上后,经雨水的冲刷就会进入到大海之中",来自希腊海洋生物学家和群岛海洋保护研究所研究主任阿纳斯塔西娅·米利乌(Anastasia Miliou)说。即使没有新冠疫情,该国的废弃物管理也是个问题。
回到香港,街上随处可见的垃圾不多,但是口罩同样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入大海。"人们边走,边掏口袋,并不小心把口罩弄到地上",他解释。尽管它被置于垃圾堆填区,也会因重量过轻而被风吹走。
一旦口罩进入大海之中,就会对海洋生物构成威胁。"在香港水域有中华白海豚和绿海龟",斯托克斯说。近期的一个研究显示,海龟会把塑胶视为食物,因为废弃物长期在水中浸泡,外表上长满藻类和细菌。
如何才可以有系统地回收口罩?
那些属于防护装备的配件虽然没有进入自然环保或海洋之中,但也是不容易处理,一个设在布鲁塞尔的非政府组织-欧洲零废弃(Zero Waste Europe)的负责人琼·马克·西蒙(Joan Marc Simon)称。他指出在欧洲的回收系统中,生产商和零售商为收集和使用"塑料包装"付费。但因为手套并不属于"包装"类废弃物,所以不能被放到家庭用品的回收筒,西蒙解释。
乳胶手套的原材料就是来自大自然,但因为加入了化学添加剂就使其对环境有害。"这是显而易见的,可持续发展在疫情中出现倒退",普利茅斯大学海洋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理查德·汤普森(Richard Thompson)说。为了正确处理废弃塑胶这一问题,人们必须注意产品的最初生产阶段至其的最后处理方法。例如,可否重复使用现在常用到的物品,汽水瓶或者口罩等等。
欧盟环境问题发言人维维安·卢内拉(Vivian Loonela)则持相反意见。她认为,现在对2020年所制造的塑胶废物进行整体评估是言之尚早。
疫情之下有什么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世卫对德国之声表示,除了戴橡胶手套,经常洗手是有效防止新冠病毒最有效方法。而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则认为,可洗口罩或许是必需的保护装备。
此外,由于在医疗设施中所使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回收或重复使用,于是在其他地方就出现了可持续的替代品。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以安全气囊的材料生产可重复水洗50次的医用罩衣。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大学正在测试UV光线能否净化口罩,以延长其使用寿命。这样,医疗废弃物的总量便可减少。
来自NGO-零废弃欧洲的负责人西蒙则认为,各国无需从自然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之间作出选择。"这就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西蒙说。"但在将来,我们必须确保,我们对此类的流行病提早作好准备,同时事前也要构想如何以有益生态的方法处理流行病; 一方存在并不意味着要牺牲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