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看台湾大选对香港的冲击
2004年3月25日台湾大选结束的第二天,香港《明报》便发表社论,题目是《台湾大分化,北京须冷静》。社论说:“台湾政局因此次选举出现新的动荡,相信原本并不在北京的预期之内。北京方面以往提出的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三个前提之一,就是台湾出现台湾当局无法控制的社会动荡。台湾目前的总统选举风波是否符合北京当局对台动武的前提,北京当局需要作出研判。不过,我们要在此呼吁,无论研判结果如何,北京当局都应冷静对待目前的台湾局势,等待台湾岛内各派政治势力自己找到解决危机的方式,而不是轻易表态或作出什么可能造成台湾局势及两岸关系更显混乱的决定。”
社论又写道:“如今,台湾政局出现北京不希望看到的发展前景,无论最后选举风波如何解决,北京方面都无法再以陈水扁是少数民意总统为由,而对台湾岛内的台独意识继续采取鸵鸟政策。是否要继续奉行不以陈水扁的民进党政权为谈判对手的政策,也是北京当局不得不立即思考的眼中严重课题。”
同一天,香港《苹果日报》发表评论表示:“我们认为,台湾要化解今此因选情激烈而出现的危机,必须参照美国的做法,依循确当的程序,依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把有关的争议……逐一解决。……民主选举绝不仅是谁胜谁负的问题,更不是权力的争夺。民主选举的要义在于让人民透过公平、公正的程序及规则选出代表他们行使公权力的人;如果选举过程不公不平、不干不净,那等同是在扭曲人民的意愿、扭曲整个民主选举的精神,这对整个社会的损害比选出一位无能的领袖更大。”
台湾大选揭晓数天后,香港媒体开始渐渐将目光转向台湾大选对香港民主化发展的影响,以及北京可能因台湾局势而对香港采取的相应措施上。香港《信报》昨天发表问题,称北京今天在香港问题上犯了与多年在台湾问题上犯的同样的错误。
文章说:“在与台湾近在咫尺、对北京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香港,北京在危机的成因上却正在重复一个深层而致命的逻辑错误。北京过去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和策略性错误,归纳起来有四个:一、不承认两岸分治和各为独立政治实体的客观现实,一味坚持中央和地方的谈判模式,其后迫于形势才不得不步步退让,但错失了和平谈判的最佳时机;二、全面封杀台湾的国际空间,殊不知其时正是台湾本土化民意从量变到质变的微妙时期;三、台独初起之时,为了‘迅速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采取持续的‘文攻武吓’策略,结果导致台湾本土化民意更为迅速的逆转;四、‘经济决定论’忽视两岸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的截然不同,结果造成两岸关系在经济和政治之间的相悖趋势。……
“遗憾的是,在今天的香港危机初起阶段,人们却感觉不到北京的这一触类旁通;相反,在今天的香港问题上,北京正在以另一种形式重复当年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对北京而言,台湾和香港问题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自独立的个案;然而,在北京当年处理台湾和今天处理香港问题的策略背后,却有着惊人的逻辑相似。在今天的北京看来,台湾既然已经渐渐远去,‘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便再也不可失控,尤其是香港的政治发展可能对大陆政局产生间接影响。在这一研判之下,依照北京既有的政治文化传统,便有了闹剧般的‘爱国者’讨论以及‘护法’老人的声嘶力竭。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爱国者’和‘护法’风波之后,港人对‘一国两制’和中央政府的信心开始大幅下降。”
信报的文章接着写道:“没有人否认北京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诚意。问题是,北京用以处理香港问题的思维方式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都与‘一国两制’的战略意义和以香港作为吸收国际先进文明基地的思路相差甚远。……正如当年的对台‘文攻武吓’策略曾经成为民进党的助选润滑剂,最近的‘爱国者’讨论和‘护法’老人的训斥,也将在相当程度上为民主派今年九月赢得立法会选举提供民意支持。这样的判断听来有些残酷,但如果了解香港的政治文化以及民建联至今一蹶不振的态势,恐怕就会明白这并非危言耸听。”
《香港经济日报》昨天发表香港民主发展网络一名成员的文章,题目是《民主实践,香港条件胜台湾》。文章说:“从某种角度看,香港实践民主的条件远比台湾优胜。香港人比台湾人的政治参与热情当然相差很远,但法制比较健全而人民比较尊重法治;香港社会没有深刻的族群矛盾,最大的分歧只是对民主化意见的分歧,历史上也没有象国民党的高压统治带来带来的民间怨恨。我们当然不需全面照搬任何地区的民主经验,但如果以为台湾的民主都是负面的教材,则是漠视事实的说法。”
(德国之声驻香港特约记者邱震海)